首页

文史哲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基本信息

出版信息

  • 创刊时间:1951年
  •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山东大学
  • 编辑出版:《文史哲》编辑部
  • 学科分类: 综合  

期刊简介

    《文史哲》创刊于1951年5月1日,是由山东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人文学术期刊。杂志秉持“昌明传统学术,锻铸人文新知,植根汉语世界,融入全球文明”的办刊宗旨,在海内外人文学术界享有巨大声望。《文史哲》为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权威期刊,2011年荣膺首批“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殊荣,2012年首批入选国家社科规划基金 “重点资助期刊”,2013~2017年连续入选全国“百强报刊”。凭借稳定的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文史哲》多年来一直位居哲学社会科学类中文期刊海外发行量及“最受海外机构用户青睐的中国期刊”发行排行榜前列。2023年12月,“儒学研究”专栏入选全国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建设名单。 2021年5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表彰《文史哲》“创刊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几代编辑人员守正创新、薪火相传,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殷切期望。2017年4月,李克强总理考察山东大学期间,寄语《文史哲》“要汲取传承优秀的人文精神,为当今所用,为后世续航”。 2014年起,《文史哲》编辑部联袂国际著名学术出版机构博睿学术出版社,共同在海外发行《文史哲》国际版(Journal of Chinese Humanities),创刊以来得到了包括哈佛大学包弼德教授、斯坦福大学王靖宇教授等学者在内的国际汉学界的广泛赞誉。自2020年起,《文史哲》国际版实现开放获取,向全球读者免费开放。2018、2019年,《文史哲》国际版先后被美国Scopus数据库、欧洲ERIH PLUS索引收录。

  • 夷夏东西:从多元到一统的重要过渡阶段

    关键词: 夷夏东西; 五大区系; 多元演进; 一体化; 中原中心;

    DOI:10.12451/202504.02327

    提交时间: 2025-04-18

    摘要:中国考古学的初期,依据当时的考古发现,提出了仰韶、龙山东西二元格局的学术观点,与傅斯年先生根据古史传说提出的“夷夏东西说”相呼应。此后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表明仰韶较早、龙山较晚,两者在中原地区具有内在的传承关系,流行20余年的仰韶、龙山东西二元格局的主流观点退出了历史舞台。经过数十年的发掘和研究,中国考古学逐渐建立起新石器和早期青铜时代的时空框架,总结出以中原、海岱、江汉、环太湖和燕辽等五大文化区系为主干的多元一体的文化结构。这一长时段的文化演进过程,自早至晚可以分为若干个历史发展阶段,如多元文化的起源和相互影响、多元演进和一体化进程、夷夏东西、中原中心的确立等,最终汇集和形成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高度统一的秦汉帝国。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13 下载量 0 评论 0
  • 牟宗三的“中国式唯心论”刍议

    关键词: 中国式唯心论; 观念论; 康德; 自由无限心; 自我;

    DOI:10.12451/202504.01898

    提交时间: 2025-04-10

    摘要:牟宗三认为,真正的唯心论系统唯中国哲学独有,西方哲学所谓idealism不应译为唯心论,而应为观念论。中国的唯心论又名彻底唯心论,可从彻底的实在论、唯本心、实践的智慧学三方面来理解,其唯心之心实为本心、道德自我、本体,体现心的实存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具体而普遍之心。只有在良知、自由无限心的语境中,通过个体生命实践工夫,唯心之论才可证成,表明道德自我需要在实践中实现自身。这一中国式唯心论实质上是传统儒学心性论的现代转进,也是牟宗三两层存有论哲学体系之要义。然而,唯心论在中西哲学不同语境背景下存在翻译和理解差异,中国式唯心论虽能彰显中国哲学之殊相,突出天人不二,却也存在一些理论上的言说困难。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19 下载量 3 评论 0
  • 中国政治思想的知识建构:以《春秋》三传《隐公》为对象的话语分析

    关键词: 政治文化; 文本分析; 春秋笔法; 映照式论证方式; 文史哲;

    DOI:10.16346/j.cnki.37-1101/c.2025.02.02

    提交时间: 2025-04-10

    摘要:与西方“文为神用”的政治文化传统相比,以儒家知识分子为诠释主体的“文史哲”知识建构过程,体现着中国政治文明的特点以及中国政治文本中的文法、文体和文论的原创性,也塑造了中国政治知识建构过程和关于政治的思考、论证和讨论方式。借鉴奥斯汀、斯金纳、莱考夫、图尔敏等学者的观点,对《春秋》及《左传》《毅梁传》《公羊传》中隐公十一年间八个事件的记录进行话语分析,描绘、理清中国文本和文体的特点并将之理论化,可以描绘出一种“中国视域”:在“文捕捉史”的环节中,展示《春秋》修辞如何将孔子书写从“述”转为“作”,再转为“做”;在“史论推哲”的环节中,理清“填”“添”“颠”等三种论证策略如何从历史性分析而发展出政治知识和思想;在“哲塑造文”的环节中,讨论“文以载道”的使命如何塑造出中国文本的“映照式”论证及其“属”“比”“映”“验”“判”“照”等特点。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17 下载量 2 评论 0
  • 张力的存废:重思儒道互补的韦伯解释

    关键词: 儒教; 道教; 儒道互补; 韦伯;

    DOI:10.16346/j.cnki.37-1101/c.2025.02.01

    提交时间: 2025-04-10

    摘要: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以儒道互补结构中“儒”的维护权力式入世、“道”的神秘性出世之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立论,对中国在近代何以未能生成资本主义进行了解释。这一解释的宗旨,是中国两种主要宗教中缺乏资本主义发展所必要的张力。在正统与异端的对应性阐释框架中,韦伯指出了中国古代主流的儒家理念与基督新教理念之间的根本差异,在道家无力消解这种差异性的基础上,断定中国近代是不可能催生资本主义的。这是一个基于事实的断言。但从韦伯确定的宗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联性来看,中国宗教并没有完全废弛资本主义发展的张力,只不过这样的张力要聚集到足以推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需要外部与内部两种动力从顺位运行演变到错位碰撞。东亚的儒家资本主义是现代产物,但也是传统宗教与社会变迁互动的产物。这对韦伯论断是一个修正。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5 下载量 2 评论 0
  • 蒙文通后期理学思想研究——以《理学札记》为中心

    关键词: 蒙文通; 理学; 《理学札记》; 朱子; 王阳明;

    DOI:10.12451/202504.00208

    提交时间: 2025-03-28

    摘要:我们把1949年以后称为蒙文通理学思想的后期,研究蒙文通后期理学思想的主要资料是《理学札记》。由《理学札记》来看,蒙文通这一时期所讨论的理学问题大部分属于延续了宋明朱子学的讨论,也有一部分是属于陆九渊、王阳明学派的功夫讨论。这说明他在这一时期关注的是宋明理学的主流,其基本立场是兼容朱陆,兼容朱王,而以朱子为主。这一时期他明确肯定理学思想,但他既不是程朱派,也不是陆王派,应该属于“综合派”,对朱王两家各有肯定,各有批评。如果关注新中国成立后蒙文通的理学思想、功夫实践和其个人的关系,则可以说,理学对后期蒙文通而言,已近于一种内在的信仰。他多年来连续不断地写的理学日记从不发表,而理学完全成为他个人精神生活的依托,在这一点上他与明清理学学者似无二致。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24 下载量 1 评论 0
  • “阳儒阴释”论争的脉络考察

    关键词: 阳儒阴释; 理学; 异端; 门户之争;

    DOI:10.12451/202504.00207

    提交时间: 2025-03-28

    摘要:“阳儒阴释”系宋代理学产生后,儒学内部针对陆王心学援引佛学而建构其学说取向的一种批判。此一论争自张九成而萌芽,由朱熹正式提出,经陈建等人的发展,至清初,顾炎武、王夫之等以此来批判陆王学说,斥其为“异端”,而黄宗羲等则起而为之辩解,从而推动了学术的更新和转型。从本质上说,“阳儒阴释”并非反映儒与佛之间的关系,而是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学术主旨、立场、方法上的异趣及二者之间的门户之见与宗派意识,彰显了儒学本身自我净化的诉求和努力。这一论争的出现及发展,不仅关乎学术之演进、哲理之思辨,也涉及社会人心的型塑,甚至国家的治乱安危,具有多重省思意义。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11 下载量 3 评论 0
  • 南宋士人讲学及其探索性——以陆九渊为例

    关键词: 南宋; 士人讲学; 陆九渊; 理学;

    DOI:10.12451/202504.00205

    提交时间: 2025-03-28

    摘要:士人讲学在南宋已渐成一个行业,讲学类型丰富,陆九渊的讲学因兼具丰富性而成为值得深入分析的典型个案。陆九渊不喜著述,偏爱讲学,除了是出于认知与性情外,在朱子学强劲存在的背景中,更是有意味的选择。陆九渊的讲学是在充分意识到本朝理学远胜从前的情况下,对于理学作为与传统经学相区别的新知识形态究竞应当如何呈现的一种探索。陆九渊的讲学自成规模与气象,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与风格,充满探索性,彰显出南宋士人讲学的特质及其困境。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7 下载量 1 评论 0
  • 儒家“戏谑”观:从接受到警惕

    关键词: 戏谑; 宋明道学; 接受; 道德严肃主义; 儒家幽默文化;

    DOI:10.12451/202504.00204

    提交时间: 2025-03-28

    摘要:戏谑是一种以引起他人积极情绪反馈为目的且在大多数场合不具备道德属性或义理价值的交往型活动。宋以前儒家对戏谑行为大体持开放态度。以孔子、毛公、郑玄、孔颖达、韩愈为代表的儒者都肯定戏谑的合理性,尤其以郑玄“君子之德,有张有弛,故不常矜庄而时戏谑”的表述最为经典。这与他们将戏谑视为一种具有调适功能的行为活动有关。宋明道学家则主要将其视作一种摇荡性情、妨碍德性生成的危险行为,戏谑与生命内在的冲动与欲望被紧密关联起来。宋明道学家对戏谑持警惕态度,与他们建立的以道德本体为根基、以道德生命为基本面向的生命学说体系密不可分。在这样的学说中,一一笑、一言一行都被赋予义理价值,这就导致无道德或义理意义的戏谑行为被排斥在真实而庄严的道德生命之外。其中,刘宗周将“谑”“笑”视为导源于七情且必须对治的“显过”,可谓道德严肃主义之典型代表。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3 下载量 3 评论 0
  • 家族式个人主义——当代儒家伦理践行方式的个体化特征

    DOI:10.12451/202406.00207

    提交时间: 2024-06-06

    摘要:如何化解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化难题,成为儒学不断适应社会人心并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重大契机。百年来中国社会文化变迁,使中国社会从家庭主义进入了新家庭主义、个体家庭的新时代,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深陷家族利益与情感纠葛的家族式个人主义。这种家族式个人主义受到关系结构及其私人化逻辑的深层影响,通过不同时空背景下的结构性私人化过程,大致形成了依附性、控制性和策略性三种行动逻辑,维系和强化着儒家伦理及其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却悬置了自我意识与人格神圣。如何从传统伦理型人格走向现代平等式个体,在完善个体中建设个体与家庭神圣、个体与国家社会之良好的中介机制及其文化心态,关系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与道德自觉,更关系儒家价值振兴、中国精神建设及中华文明进程的演进。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1225 下载量 289 评论 0
  • 不言之痛:“隐”作为言语方式的深层内涵——从“父子相隐”说起

    DOI:10.12451/202406.00208

    提交时间: 2024-06-06

    摘要:在古代宗法制中,每个人因其特定的伦理角色,都无法以单纯的身份或零度的立场来谈论“君亲”的行为过失,《论语》中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和《春秋公羊传》中“隐”的书法义例,都说明“隐”有“不言”之“隐”和“不忍”之“痛”两方面内涵。因此,“隐”也就成了一种特殊的言语方式,强调伦理情感的内在之诚对言语行为的制约和调节,当孝子和宗臣蒙受君亲的伦理过失和政治过失时,只能通过隐而不发的方式抒发自己的隐忧,表达自己的道德立场和伦理担当,这些现象在《诗经》和相关诗歌作品的内容与抒情方式上也有所反映。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1223 下载量 287 评论 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