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是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联合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期刊,1995年改现名,双月刊,CN11-3527/D,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被评定为2018年度、2022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权威期刊(“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坚持科学性、理论性、思想性、学术性、创新性,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针对中国问题,突出中国特色,探索中国道路,总结中国经验,完善中国制度,构建中国理论话语体系,坚持、发展和宣传、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致力于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的思想高地。常设栏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自创刊以来,以清晰的定位、鲜明的特色、稳定的风格、平实的文风和深邃的内容蜚声学界。杂志在选题内容上侧重思想的原创性和问题导向,坚持学术研究为本,基础理论创新与现实重大问题研究并重,既有国家改革、社会发展的主导方向,同时也有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点,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现实社会变革中的焦点问题和深层问题,实现政治性、学术性、创新性、思想性和可读性的高度统一。 感谢诸位作者与广大读者的支持与厚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愿意与学者、学界和学术媒体一起努力,共建共享“学术共同体”。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安外西滨河路19号邮 编:100011电 话:(010)?64527191??64527193传 真:(010)?64527070电子邮箱:tese816@126.com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6—6470国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CN?11—3527/D邮发代号:82—819杂志微信公众号:zgtsshzy816
关键词: 全社会文明程度; 中国式现代化; 时代意蕴; 思想道德建设;
DOI:10.12451/202503.01984
提交时间: 2025-03-20
摘要:文明与现代化相伴相随,两者之间具有内在和历史的关联。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是题中应有之义,反映了党治国理政的必然。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赋予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时代意蕴,包括内涵的全面性、人民的主体性、历史的传承性和对外的包容性等。由于文明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此,新时代新征程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学思践悟科学理论,强化思想引领;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深化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实施,增强道德体验感;强化法律刚性规定,促进文明言行养成。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认识论; 方法论; 问题导向;
DOI:10.12451/202503.01992
提交时间: 2025-03-20
摘要:认识和认识论问题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是现代化成功的必要前提,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探索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在认识上也达到新境界,其深层逻辑是背后的认识论。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基本原则,同时也是直面当今世界重大变革,积极探索的思想结晶。它以问题导向为标识,在认识主体问题上,凸显中华文明主体性,主张在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中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在认识起点问题上,突出问题意识,以彻底的唯物主义直面现实;在认识路径问题上,主张敢闯敢试、创新进取;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为真理而斗争;在认识辩证发展规律问题上,坚持守正创新。面对以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新科学技术革命等复杂挑战,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论及其方法论。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减贫; 发展历程; 成功经验; 制度改革与制度激励;
DOI:10.12451/202501.02084
提交时间: 2025-01-13
摘要:通过对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新时代以来的减贫经验的梳理,总结了新中国减贫事业的成功经验和伟大成就。即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保障减贫事业的有序进行;科学制定不同阶段的土地政策;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加速了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制定了适应于时代发展的扶贫战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形成减贫的保障机制;实行集体土地所有制并免除农业税;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伦理要求; 伦理基础; 建构理路;
DOI:10.12451/202412.00209
提交时间: 2024-11-21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必然之理”,体现了主体伦理要求、利益伦理要求、社会发展伦理要求、生态伦理要求和道义伦理要求,从而展开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路径。“复杂现代性”之下,实现现代化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耦合与互动、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自信以彰显社会主义的价值优势、实现民族国家价值认同与共同体价值认同的融合、因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与保持独立自主发展相协调,不仅确证了中国式现代化伦理基础的必要性,而且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价值塑形。夯实伦理基础,旨在确证中国式现代化“手段之善”与“目的之善”相融契的价值正当性,其实践理路在于建构和优化根本性政治伦理基础、全局性经济伦理基础、精神性文化伦理基础、秩序性社会伦理基础和基础性生态伦理基础,从而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义上的优越性。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DOI:10.12451/202412.00205
提交时间: 2024-11-21
摘要: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客观历史发展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对新时代进行理论构建的主观认识发展过程。着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探索和党的十八大开启的中国式现代化伟大新实践,党中央提出新时代的全新概念并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构建。此后,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的理论认识在新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日益深化,经过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以及从党的二十大至今的三个逐渐深化的认识发展阶段,新时代的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引领和实践形塑的作用也不断彰显。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视角对新时代的理论构建,涵盖对新时代的世界发展形势、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新的历史任务和理论创造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科学认识,构建起对中国发展阶段的新判断,奠定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形成、发展和不断成熟的坚实理论基础,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卓越理论能力。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 方法论自觉; 中国式现代化;
DOI:10.12451/202409.02164
提交时间: 2024-09-24
摘要:深化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需要有全方位的方法论自觉。第一,以历史性梳理原则考察中华文明如何在“自己运动”中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这是聚焦“根脉出场史”维度作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考察。第二,以世界历史性文明超越原则考察何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世界现代文明问题解答和历史超越形态出场,这是聚焦“世界现代文明出场史”谱系的追思。第三,以思想性引领原则考察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对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具有思想性引领的重大意义,这是聚焦“魂脉出场史”的逻辑分析。第四,以出场学原则考察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现实根基如何强力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这是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出场逻辑的反思。第五,以新旧全球化文明替代原则展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 城乡二元; 内生发展; 农业农村现代化;
DOI:10.12451/202407.00964
提交时间: 2024-07-15
摘要:伴随社会发展,城乡融合的理念从强调城市发挥主导作用转向强调乡村社会的主体性,逐步发展出城市带动式、城乡联动式、乡村驱动式的思路。结合对某县案例的分析,这三重思路分别指向了解决过往城乡二元体制遗留问题、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和面向未来布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这些实践相互交织、叠加,从时间维度上解释了各地城乡发展症结各异的缘由。因而,城乡融合发展须遵循将三重思路动态贯通的实践路径,应进一步理顺基层的条块关系,建立各主体相配合、各机制相协调的治理体系,避免陷入由城市主义与田园主义主导的前置预设。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式现代化; 价值追求; 精神动力;
DOI:10.12451/202407.00611
提交时间: 2024-07-15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柔性力量规制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价值引领,促进现代化社会转型,为公民提供共同遵守的价值规范,是内生于中国式现代化本身并促进其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需要强化制度保障、思想引领和理论阐释,形成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准则,在国家、社会和公民层面形成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价值动力与活力源泉。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乡村治理; 本体性安全; 数字乡村; 数字可供性;
DOI:10.12451/202408.00606
提交时间: 2024-07-15
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是村民生产、生活和娱乐三位一体的空间,村民本体性安全是乡村社会治理有效的稳定器与深层目标。通过借鉴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的“可供性”理论,以浙江省长兴县“未来乡村”数字化治理实践作为案例,探讨数字治理如何促进村民本体性安全的再造。“未来乡村”的数字乡村治理实践一定程度上关照到村民的主体价值,为村民本体性安全再造提供了数字化可能性,并且形成了维持外部稳定的制度路径、增强周边环境控制感的关系路径以及重塑乡村和自我价值的内在路径。数字化治理不但提升了乡村治理效率,为村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发展机会,而且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减轻村民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的焦虑。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DOI:10.12451/202406.00144
提交时间: 2024-06-04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着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更体现着中华民族自身的民族属性。第一,中华文化以自身的突出特性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意涵;第二,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的接续探索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新道路;第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性深刻地体现于文明逻辑、实践逻辑与发展逻辑之中,在世界范围内展现了现代化发展探索的中国方案,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