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451/202504.00306
提交时间: 2025-03-28
摘要:“文山会海”常被视为“形式主义”的体现。目前,“文件治国”已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关注,但会议却少有研究。为探究会议在政府运行和合作治理中的作用,本文聚焦于一个弱势部门为主导推进跨部门合作事务而召开的“室外会议”,试图解释这场会议背后的深层机理,找寻会议的正面价值。在“室外会议”构成的独特场域中,注意力、聚合力、约束力、内驱力等多重作用力相互交织,引导着各部门的行为,进而选择配合工作、协同推进政策执行。这场成功的“室外会议”背后,蕴含着弱势部门的工作策略。在跨部门合作存在困难、权力不均衡分配的情况下,会议在合作治理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弱势部门的重要抓手。“会议行政”的已有定义忽视了部门间丰富的博弈互动情形。本文指出并非只有上级领导想要开会,下级部门也有开会的动机,实现“依会而治”。这为会议打开了一扇横向部门之间合作治理的观测窗户。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DOI:10.12451/202504.00303
提交时间: 2025-03-28
摘要:现场办公会是当代中国治理实践中的一种会议形式,体现了党的群众工作理念,承担着任务推动、信息沟通、形象展示等多种治理功能。本文将现场办公会置于治理过程中考察,力图深入描绘其运行过程,揭示其发挥治理功能的机理。现场办公会的“现场”既是具象化的“工作一线”空间,也是抽象意义的“现场”状态,分工、协调、驱动、决策等治理环节在同一个时空中发生,是一种治理主体和利益相关者都“看得见的治理”。现场办公会通常在重要治理节点召开,有助于打破常规行政界限,整合碎片化信息与资源,提高治理效能。但作为一种会议形式,也有流于形式主义和决策随意化的风险。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DOI:10.12451/202504.00302
提交时间: 2025-03-28
摘要:面对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及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协同治理成为汇集多元主体资源优势、深化拓展合作成果的实践选择。然而当前围绕协同治理的相关研究,较少涉及微观视角下对人的关切。以会议这一推进协同治理的重要策略工具为切入点,能够透视如何把人带入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如何影响多元主体的协同。鉴于知识既是组织决策所需的关键资源、也是凝聚多元主体采取集体行动的“黏合剂”,本文从有助于实现会议协同愿景的知识共享角度出发,解构知识共享如何提升会议绩效,在剖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协同工作推进会中知识共享困境的基础上,从明晰协同理念、正视协同边界、构建协同规则三个方面探讨了让知识共享助推协同治理的具体路径。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DOI:10.12451/202504.00301
提交时间: 2025-03-28
摘要:有别于传统的现场会议,视频会议不受工作时间、参会规模、召开次数的限制,具有更强大的穿透性、更广泛的覆盖面、更灵活的组织形式和更节约的资源耗费,通常由多层级的政府部门参加,推动政策的逐级落实。本文通过实地观察和二手数据分析,对视频会议的基本情况、涉及内容和运行机制展开分析,从权威和效率的视角深入剖析其中的纵向协调逻辑。在政策执行不同时期召开的视频会议中,政策执行早期的动员会叠级传达信息,避免效果层层衰减,推动政策形成,增强可信承诺;政策执行中期的交流会树立执行标杆,约束机会主义行为,促进相互借鉴;政策执行后期的督办会安排后进发言,层层压实责任,形成监督问责。视频会议并不是将会议简单地挪到线上,对其创新性和局限性的探讨,能够分析其如何调试纵向协调机制,以达到传递权威、提高效率、推动公共政策执行的目标。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DOI:10.12451/202504.00300
提交时间: 2025-03-28
摘要: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承担“高效处置一件事”过程中协调各方的任务。不同于一般的“权力集装箱”协调模式,以区城运中心为代表的平台组织是事业单位而非党政机构,无法定协调权力。基于组织权力互动理论视角,通过访谈和近距离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本文认为,凭借城运系统联通信息系统的优势,区城运中心创造性地借权,即向上级组织借权力、向职位职务借权责、向职能部门借权能、向领导注意力借权势以及向党政“一把手”借权威等,并通过结构互动、机制互嵌和功能互限等借权协调过程,将信息与权力相互转化,让政府部门协同起来。这种借权协调模式不仅是推动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有益探索,更是数字政府背景下科层组织内部协同研究的新方向。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DOI:10.12451/202504.00299
提交时间: 2025-03-28
摘要:自上而下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的努力,使得科层制逐渐向社区居委会扩张。不少理论曾指出,科层制铁笼因其效率优势会顺利地实现向传统非科层制组织的扩张。但是,科层制铁笼的扩张真的不可阻挡吗?一个北京市 W 街道 D 社区处理接诉即办文书工作的案例提供了反面证据。研究发现,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之间出现了“文书再造”的现象:因为文书能力不足,按照科层制分工原则本应由居委会完成的文书工作最后不得不回传至街道办再造,科层化扩张未果。文书再造现象表明:科层制“铁笼”在向非科层制组织推进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后者专业能力不足的“铁板”。非科层制组织属性与科层制原则的对立是专业能力不足表象背后的实质原因。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制度形成; 经验惯习; 规章制度; 知识生产; 机关事务标准化;
DOI:10.12451/202503.03793
提交时间: 2025-03-28
摘要:制度形成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经典议题。现有研究聚焦于经验惯习失灵导致的新制度安排,而相对忽略了经验惯习对于制度形成的积极面向。事实上,组织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通过隐匿于组织的经验惯习,提供行为标准并维持组织运转。这种经验惯习到规章制度的转变,也是制度形成的一种形式。以机关事务综合服务标准化改革为例,基于知识生产理论,构建“组织隐性知识显性化”分析框架,可以解释制度的形成。研究发现,组织通过凝聚学习共识、创造学习机会、扩展学习网络和增强学习激励,推动知识生产从社会化阶段,进入外显化和组合化阶段,实现知识从隐性形态到显性形态的转变,完成经验惯习到规章制度的转变。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DOI:10.19735/j.issn.1006-0863.2024.06.07
提交时间: 2024-12-14
摘要: 政企关系和谐度与营商环境的建设质效呈正相关关系。近年来地方党政机关积极开展的诉源治理犹如森 林卫士“啄木鸟”,从源头上预防政企纠纷,经由非诉方式化解争议,检视营商环境短板,根治行政失当问题。目前,长三角诉源治理主要呈现为行政复议主渠道型、“府法检”联动治理型、区域协同共治型,具有经验禀赋、治理细化、示范辐射等特性,对营商环境建设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基层个案实践的诉源治理存在后置化、单一化、形式化倾向,故有待及早规范执法裁量,约束涉营商决策行为,采用多元化的实质治理而定分止争;合理借鉴世界银行最新B-READY 营商评估体系的新标准新方法,注重实效导向与数字赋能,释放诉源治理的制度张力,从而改进政府管理与涉企服务,持续提升经营主体的满意度与获得感。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高效办成一件事”; 政务服务; 增值化; 运行机制;
DOI:10.12451/202405.00174
提交时间: 2024-05-08
摘要:增值化政务服务是以服务对象需求为导向,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资源,通过拓展延伸涉企服务链,为企业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的高效衍生政务服务形式。目前,浙江省在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方面主要围绕组建机构加强政务统筹协调、线上平台集成业务高效办理、赋码企业实现信息交互共享、事项清单明晰服务规范标准、多元协作打通“一件事”和“一类事”服务链等领域开展创新实践,并构建需求牵引、整体协同、数字赋能、质量规约等机制推动改革。为落实国务院“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要求,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未来还需要加强政务服务需求识别能力、拓展政务服务链条、深化线上平台建设、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等。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政府职责体系; 结构调适; 过程优化; 公共价值;
DOI:10.12451/202405.00180
提交时间: 2024-05-08
摘要:政府职责体系是政府履责的基本载体,也是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抓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动政府职责体系由建立、健全走向优化,本文构建了理解政府职责体系绩效生成的理论机理,在此基础上系统考察政府职责体系的绩效生成策略和价值实现逻辑。研究发现,结构调适和过程优化是政府职责体系绩效生成的主要手段,不同阶段情境系统及社会价值偏好的变化会引起政府职责体系价值导向 的迭代,进而决定了其变革方向和策略选择。在公共价值视域下,政府职责体系的价值实现是政治、治理和技术三重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效办成一件事”是政府职责体系优化的绩效体现。本文以职责体系的绩效生成研究为借鉴,为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绩效治理提供了经验与启示。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