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地理》是由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1980 年创刊,现为月刊,逢每月5 号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报道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地域特色明显并具有知识增量意义的地理学原创性科研成果,包括地理学及其各分支学科、相邻及交叉学科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论文、评论、综述等;不拒绝全国尺度、国际尺度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但不接收在研究地域上具有明显偏离的来稿。
关键词: 残疾女性; 赋权理论; 技能化就业; 残疾人就业; 女性主义地理学; 江苏省宜兴市;
DOI:10.12451/202503.03321
提交时间: 2025-03-24
摘要:残疾女性技能化是新时代助力残疾人就业增收的重要工作之一,基于赋权理论解析残疾女性技能化的路径与机制,对于残疾女性融入社会和提升残疾人就业创业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以女性主义地理学为视角,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质性方法,以江苏省宜兴市爱德培训学校为案例地,分析了赋权理论在提升残疾女性自我意识、增强能力以及实现技能化的重要作用及路径。研究发现:1)通过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源,形成了“政策支持一市场拓展一社会助力”的协同赋能模式,为残疾女性提供了从培训到就业的全链条支持,显著提升了残疾女性在传统工艺领域的专业技能,为残疾女性提供了“地方身份资本”,增强了这一群体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独立性。2)技能化成果改变了残疾女性的社会身份,使该群体从边缘化的无业或低收入群体转变为有技能、有稳定收入的职业人土。3)技能化过程使残疾女性有了更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和能力,不仅扩展社会网络,增强其社会影响力,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也使其自身的赋权成果得到优化,并且提高了该群体的社会参与度。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空间反向流动; 社会流动; 高校毕业生; 社会转型; “Z世代”; 广州;
DOI:10.12451/202503.02911
提交时间: 2025-03-24
摘要:时代变迁引发青年求变,随着中国内外部环境的转变,一些高校毕业生出现空间上的反向流动趋势。文章以广州市高校毕业生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网络民族志与深度访谈等定量定性混合方法,基于空间流动与社会流动理论,从结构属性与能动意愿视角建立了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反向流动的解释框架,结果发现:1)地理空间资源的不均衡、现代社会的流动方式多样化和高校毕业生(“Z世代”)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共同推动青年反向流动的择地意愿;2)高校毕业生反向流动的影响因素包括其教育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的实现,以及对城市生活成本与综合环境的考虑等;3)高校毕业生空间上的反向流动,即向更低等级城市流动,并不一定代表其社会阶层的降低;一部分人适应反向流动后的生活,在经济和文化上渐渐融人当地,并建构新的社会网络,享受到在原大城市不同的生活品质。研究通过分析高校青年人才空间流动的新特点和现象,为优化城市引才体系提供实证依据,也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理论指引和人才政策建议。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移民地理学; 学术流动性; 学术移民; 来华国际学者; 知识生产; 合作网络; 嵌入性;
DOI:10.12451/202503.02947
提交时间: 2025-03-24
摘要:文章从知识生产的嵌人性视角出发,通过融合“蜂鸣-管道”模型和强弱关系理论,分析国际学者在全球、国家和地方等多尺度下的合作网络嵌入性结构及其特征,并揭示不同类型的合作网络嵌入性对知识生产的具体影响。同时结合定性分析,通过与国际学者的深度访谈,探讨其合作网络嵌人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结果发现:1)在本土网络的嵌入性方面,国际学者呈现“弱关系(广泛)的国内管道+强关系(稳定)的地方蜂鸣”的主要特征,该模式对知识生产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2)在国际网络的嵌入性方面,国际学者倾向于建立强关系(稳定)的国际管道,主要原因是他们在文化与制度环境上难以深度嵌入地方,从而转向维持国际合作网络。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劳动力技能结构; 产业关联; 职业关联; 交互关联视角; 产业演化; 异质性分析; 中国;
DOI:10.12451/202504.01219
提交时间: 2025-03-24
摘要:产业与职业密不可分。现有演化经济地理研究多关注产业关联或职业关联等单要素关联,没有对二者的交互影响及其异质性进行系统探索,多要素交互关联为理解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视角。文章探讨中国城市劳动力技能结构对产业演化的内生影响,并系统分析其区域异质性与产业异质性。结果发现:1)中国城市产业与职业之间的关联性不断增加;平均产业关联密度与职业-产业交互关联密度的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的一致性。2)产业-职业交互助推中国城市产业演化。中国城市产业演化均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效应;产业-职业交互可以扩大地区产业比较优势。3)不同区域、不同产业门类分样本结果呈现一定差异,分区域看,东部地区城市和大规模城市的产业与职业交互效应更突出,中东部地区和大规模城市更可能通过技能结构与潜在产业的相关性实现路径突破;分产业门类看,劳动力技能更有助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多样化,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空间创新突破; 人才流动; 来源国多样性; 多维邻近性;
DOI:10.12451/202503.03318
提交时间: 2025-03-24
摘要:利用全球专利数据库,从人才流动视角探讨人才来源国多样性对目的国实现空间维度创新突破的影响,并进一步分解地理、文化与制度距离,部析在多样性外来群体中具有更强作用的部分。研究发现,高技能人才来源国多样性有利于目的国突破现有知识基础,形成关联程度较低的技术创新,从而拓展技术创新的空间维度。此外,“来源国-目的国”之间的多维邻近性会影响多样性群体积极作用的发挥。具体而言,地理距离较远而文化距离较近的国家之间,人才多样性对突破性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而制度距离的影响并不显著。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网球; 高水平运动员; 体育人才; 地理空间特征; 时间序列分析; 中国;
DOI:10.12451/202503.03317
提交时间: 2025-03-24
摘要:文章以中国高水平网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从人才地理学角度出发,对中国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开展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演化特征看,2013一2022年中国高水平网球运动员数量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总体上占绝对优势,但呈小幅度下降趋势,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数量波动变化较为明显。2)从空间演化特征看,中国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大多分布在胡焕庸线的东南侧,且两侧差异明显,但总体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扩散的趋势。从空间格局特征看,中国高水平网球运动员空间分布的标准差椭圆呈东北一西南走向,且椭圆面积显著增长,空间重心自东北向西南迁移。3)从影响因素看,城镇化率(0.60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0.518)和区域网球场数量(0.493)是主导因子。城镇化率与区域网球场数量(0.793)、人均GDP与区域网球场数量(0.783)、人均GDP与城镇化率(0.758)3组的交互作用最强,影响程度远超单一因子。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高校应届毕业生; 公务员考试; 人口迁移; 迁移模式; 影响机制; 广东省;
DOI:10.12451/202504.00010
提交时间: 2025-03-24
摘要:在中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关键转型期,公务员队伍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历结构和空间分布的优化对于提升政府效能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深远影响。文章基于202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的招录数据,使用空间统计方法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公务员考试被录取应届生的梯次迁移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被录取应届生的迁移模式以逆向梯次迁移为主。非同级迁移的目的地以四线、三线、一线城市为主;同级迁移目的地以四线、三线、二线城市为主。2)个人属性(包括性别、毕业学校等级和来源城市等级)中,除四、五线城市高校应届生外,其他属性应届生均以逆向梯次迁移为主。3)岗位条件(即单位等级)和岗位要求(包括学历和基层工作经验等方面的要求)中,各组别被录取者均以逆向梯次迁移为主。4)个人属性、岗位条件和岗位要求共同影响被录取者迁移模式的选择,其中个人属性和岗位要求影响相对显著。5)公务员考试被录取应届生迁移模式选择机制背后是多重因素的互动,有客观与主观的权衡。这一编制类就业模式相较于其他非编制类就业有更强的逆向梯次迁移可能性,其原因可能是岗位设置、竞争强度以及主观意愿存在较大差异。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DOI:10.12451/202504.00772
提交时间: 2025-03-24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跨国第二居所; 推拉理论; 旅游体验; 旅居体验; 生活满意度; 动机; 马来西亚;
DOI:10.12451/202503.03097
提交时间: 2025-03-24
摘要:以马来西亚新山国际城为例,基于推拉理论,分析中国跨国第二居所群体的动机对旅居体验、旅游体验和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其他国家第二居所群体不同,中国跨国第二居所群体的旅游和旅居体验以及美好生活的实现主要受目的地拉力因素的影响,推力因素并不具有决定性。在所有拉力因素中,目的地国家的自然旅游环境、文化生活氛围、基础服务设施和经济因素对旅游体验和旅居体验都有显著影响。经济因素(如物价和生活成本)有影响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中国跨国第二居所群体在马来西亚旅游和旅居的体验都会显著影响其总体生活满意度,且旅居体验更为重要。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活动空间; 房地产价格; 可达性; 资源配置; 成都市;
DOI:10.12451/202504.00771
提交时间: 2025-03-24
摘要:地铁重塑了居民的日常活动空间,拓展了他们接触各类资源的机会。然而,现有文献往往忽略地铁所带来的资源接触机会拓展对住宅价格的影响。文章以“15min生活圈”概念为基础,以成都市为案例地,采用网络分析对居民的活动空间进行划定,将资源配置划分为邻里层面和跨区域层面,并构建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模型,分析地铁可达性特征、邻里层面资源配置和跨区域层面资源配置对住宅价格的非线性影响。结果显示:1)最近地铁站接近中心性对住宅价格贡献率达14.26%,成为住宅价格的重要解释因素之一;2)邻里层面和跨区域层面资源配置的贡献率分别为34.60%和19.55%,表明邻里层面资源配置对住宅价格有较强的解释力度,但跨区域层面资源配置的影响也不容忽视;3)地铁可达性特征、邻里层面资源配置和跨区域层面资源配置与住宅价格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且不同层面资源配置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呈现不同的趋势。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