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社会学想象力;自主知识体系;身土张力;方法自觉
DOI:10.12451/202503.02779
提交时间: 2025-03-21
摘要:建构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需要消弭“身土张力”:问题被议题悬置、本土被域外遮蔽、历史被边界断裂。知识体系和时空系统间的张力在全球社会学发展史上并非孤例,消弭这种张力呼唤“社会学想象力”的重思与拓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期待的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更具文化主体性和社会实践性的心智品质,是文化自觉引领下的“知识相变”能力,强调问题意识、本土意识、根脉意识、方法意识和导向意识的统一。除了米尔斯所呼吁的把个人困扰和历史经验转化为社会公共议题外,中国社会学人应致力于以问题观照打破议题设置、以标识性概念重构知识版图、以历史根脉再造大国思维、以数据田野催生复杂理论、以实践导向组织探索方向。社会学想象力的重思与拓展亦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方法自觉。
关键词: 汉语人类学;普遍性;自主知识体系;包容性
DOI:10.12451/202503.00996
提交时间: 2025-03-04
摘要:与全球范围内兴起的南方理论和世界人类学思潮相呼应,汉语人类学旨在凸显汉语写作和汉译的重要性,探寻以汉语为载体的知识生产与理论构建的可能。从救亡图存背景下借鉴多种理论、开展社区比较和边疆研究,到反思“文化自觉”与海外民族志等,汉语人类学的研究实践已有不少重要探索,亟待在理论自觉层面进行系统整理和提炼,并应用于中国及全球社会研究。汉语人类学研究强调以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为依凭,以古今中外一切人类经验与思想资源为源泉,通过汉语写作,基于汉语独特思想资源,实现对全球多样文化的深刻描述和面向人类现实经验的广泛对话。
关键词: 西方哲学研究;知学;会通;化生
DOI:10.12451/202503.00277
提交时间: 2025-03-04
摘要:百年来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总体上始终隐含着“从中国出发”这一朴素而根本的前提。因为从中国出发的西方哲学研究,虽然其研究的对象源于西方,但研究的主体和目标根植于中国。以此为出发点,人们从“知学”“会通”“化生”三个视角出发,探索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的三个基本方面,明确西方哲学研究一则以“求知识之真与道理之是”为根基和先导,二则强调贯通西方哲学历史与流派,打通中西哲学观,会通哲学研究与哲学创造之力,三则明确从中国出发的西方哲学研究最终要实现研究对象在中国语境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形态。这三个方面相互渗透,彼此依存,共同体现出我国百年来西方哲学研究的巨大成就与未来方向。
关键词: 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主体性;文化辩证性;文化普遍性
DOI:10.12451/202503.00334
提交时间: 2025-03-04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一重大原创性和标识性概念。就其内涵来说,“新的文化生命体”是指经由“两个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基础上所生成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新的文化生命体”注入了“魂脉”,使该文化生命体从其开端处便置身世界社会主义的运动之中,把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作为目标,因而被赋予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根本性质。另一方面,这一“新的文化生命体”在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它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就其特征来说,它在传承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总体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三个具体特征,即文化主体性特征、文化辩证性特征以及文化普遍性特征。
关键词: 数字法学;数字权利;数字权力;数字正义;数字法治
DOI:10.12451/202503.00225
提交时间: 2025-03-04
摘要:数字法学立足于“三维世界”的系统创生,在其中展开自身的核心范畴。它呈现着“数字人类”的主体性再造、人类生活的数字逻辑和数字契约的共享赋权,因而生成了流动性、场景性、穿透性、交互性的数字权利;基于契约论向“三方论”的转型,构筑了传统数字化权力、新生数字权力和技术性数字权力的复杂权力结构;从“二维世界”迈进“三维世界”,使得数字正义摆脱了道德推理的分配策略,它在属性上是计算正义,在过程上基于认知计算,在方式上是可视正义,因而是一种计算分析的匹配正义。由此可见,数字法学负有重要的时代使命与担当,应致力于提炼“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法学命题,创新自主的数字法学理论,从而塑造新时代的自主法学知识体系。
关键词: 文史分合;文史对话;新史学;文学研究
DOI:10.12451/202503.00276
提交时间: 2025-03-04
摘要:文史分合是中国文化史上独特而复杂的现象,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文学观念与历史意识的关系,甚至也深刻地影响了“文学”之于中国的意义。文史不分,文学研究便常常借助史学的视野和方法,是为文史互证、文史对话;文史有分,文学家亦在自我彰显,在文化的同构中破茧而出,百年中国文学的观念才可能更新和发展。在文史对话已成共识的今天,文学与史学的选择依然各有差异,即便是文学“历史化”的解读,也还是取向不同。文学研究需要我们透过叙写的历史现象挖掘出时代与人的内在精神和灵魂。文与史作为内在于中国文化系统的结构性机制,它们的分与合可以为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提供深层的支撑和资源。对文史分合的反思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自觉建构和发展。
关键词: 赋史;赋法;诗史;庾信;《哀江南赋》
DOI:10.12451/202503.00567
提交时间: 2025-03-04
摘要:“赋史”论孕育于汉代赋体创作的史学化倾向,自觉于刘勰论赋“捃摭经史”的理论认知,确立于倪璠对庾信《哀江南赋》寄寓家国兴亡史的阐释中。史著载赋、赋写史迹,从中可以考见当代史事与史识;后世史家援赋证史,又从赋中借镜史家“三长”,形成“赋史互证”的学术方法。赋作政教模式、大一统模式、哀故土模式、纪行模式四大叙写模式,超越了步法于杜诗“诗史”而来的“赋史”小传统,迈向肇自经史的大传统。作为“赋史”论核心要义的“赋法”,不仅以“赋体诗史”理念化解“诗史”被否定的危机,又衍化出“赋体词史”论,强化了词体的尊体意识。这些都让“赋史”卓立于韵文之“史”的传统中,成为中国文学中的一种新的阐释方法与重要批评话语。
关键词: 文明观;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
DOI:10.12451/202503.00515
提交时间: 2025-03-04
摘要:文明观集中体现了人们对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明的观点和态度,是对如何看待文明、不同文明之间关系、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等一系列问题的解答。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既巩固长期执政的现实基础,又不断探寻文明发展规律,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形成了系统的中国共产党文明观体系。中国共产党文明观是特定理论语境、文化背景、实践根基和主体立场的产物,也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和中华传统文明观构成中国共产党文明观的“魂脉”和“根脉”;党领导人民百余年来的文明探索,是中国共产党文明观形成的重要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主动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文明观得以生成的主体自觉。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现代性;历史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
DOI:10.12451/202503.00333
提交时间: 2025-03-04
摘要:现代性孕育于特定的文明母体之中,不是脱离于现实物质生产的高头讲章。文明现代性作为一个标识性概念,提供了认识现代性的一种历史框架,即深入到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多样性相统一的问题域来界定现代化的历史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文明”的历史转变,是一个逐步深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从文明高度推动现代化发展,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历史地成为可能,关键在于其自身既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历史规律,又遵循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历史要求,形塑了新的文明现代性。
关键词: 生态环境法典;环境空间;社群主义;自然地理单元
DOI:10.12451/202411.00012
提交时间: 2024-10-28
摘要:我国生态环境单行法体系在还原主义方法论下针对环境要素分别立法,难以承载“美丽中国”的文明意蕴。中国生态环境法治亟待空间拓展,其理论基础源于以社群主义统合还原主义与整体主义方法论,在调整对象上应为多类型的环境空间供给专门规则,在运行场域上基于生态环境法治须应对大尺度空间环境问题。在《生态环境法典》中系统创新调整对象维度下的特定规则、运行场域维度下的协同规则和空间整合维度下的衔接规则,可契合生态环境法治空间拓展的规则创新需求。
关键词: 知识产权法;涉外法治;域外适用;地域性
DOI:10.12451/202411.00011
提交时间: 2024-10-28
摘要:知识产权法域外适用制度交织着本土性、时代性和国际性诸多重要问题,既是涉外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重要表征。应注重制度自主与思想自主,按照统筹性、谦抑性、能动性原则,对知识产权法域外适用的功能定位、框架构建、具体运行等进行制度设计。知识产权法域外适用制度建构的中国方案以分配正义为法理基础,以知识产权实体法与程序法一体化立法建设、司法“三步判断法”为实现路径。中国方案既是本土的,也是世界的,可以为回答知识产权法域外适用的世界之问贡献中国智慧。
关键词: 社会公共利益;私法实现;限制性目标;促进性目标
DOI:10.12451/202411.00009
提交时间: 2024-10-28
摘要:社会公共利益作为承载社会公共福祉提升和公平正义价值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不仅对中国法治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意义重大,而且对共同富裕社会目标的达成同样影响深远。尽管私法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介入在正义性、可操作性、可救济性和价值目标的可实现性等诸多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但私法在社会公共利益实现中具有的独特优势仍是毋庸置疑的。未来改进的主要方面是:调整私法对社会公共利益作用的范围和重点,确立限制性和促进性的双重目标,并相应匹配具有针对性的实现机制、适用方法和适用手段。
关键词: 行政检察;法律监督;检察权;行政检察法;中国式法治现代化
DOI:10.12451/202411.00010
提交时间: 2024-10-28
摘要:传统上复议、诉讼等对行政权的监督,过于强调个案和局部,而在系统性、全局性维护行政法律秩序方面有所忽视,亟需行政检察进行补位。行政检察制度虽进展明显,但其理论体系和制度设计尚存在薄弱环节。其监督范畴涵盖全部行政活动和行政诉讼。依申请而启动的监督救济,须遵循补充性原则;依职权而启动的检察监督,须遵循谦抑性原则;两类监督原则上不受期限限制。其基础功能是,通过对行政法律实施活动进行检察调查、抗诉、建议等,构建、维护和恢复良好法律秩序,以及对当事人进行权利救济等。
关键词: 中国宪法;监督功能;权力监督;监察委员会;自我革命
DOI:10.12451/202411.00007
提交时间: 2024-10-28
摘要:中国宪法的鲜明特色在于创置了人大监督、检察监督和公民监督等多种类型的监督制度,展现出强大的权力监督功能。2018年监察委员会入宪,其权力监督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中国宪法构建了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明确了集中统一的监督领导体制,形塑了对监察委员会的多元化监督机制,为权力监督功能的发挥提供了系统性的制度平台。社会主义国家权力的一体性塑造了中国宪法的监督制度体系,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自我革命性则为其权力监督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动力源泉。中国宪法权力监督功能的有效发挥还依赖于一系列配套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 法治体系;法治体系内涵;法治体系构成;法治体系意义
DOI:10.12451/202411.00032
提交时间: 2024-10-28
摘要:“法治体系”是一个描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运行实践 “系统集成”的统合性概念,体现了政治性与法律性、系统性与规范性、民族性与人类性、实践性与理论性、现实性与理想性、法律规范主导性与其他社会规范补充性的有机统一。“法治体系”概念呈现了中国法治实践的系统性品质,是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概念,具有强大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实践;生态文明;文明意蕴
DOI:10.12451/202411.00016
提交时间: 2024-10-28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叙事没有将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排除在历史进步观念之外。西方现代性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严重的负面后果,是人在与自然、共同体以及自我的三重疏离中失去了平衡。中国式现代化在谱写新文明形态过程中确立了生态实践路向,开辟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道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在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生态实践中,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建构,以生态和绿色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显著特征和本质要求。
关键词: 农村历史性变革;基本制度;物质基础;内生动力;安全推进
DOI:10.12451/202411.00004
提交时间: 2024-10-28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能够形成并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原因,就在于自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以来中国农村所进行的一系列成功的历史性变革。从中国式现代化基本制度构建的维度看,这些历史性变革具有极为重要的奠基性影响;从中国式现代化物质基础得以形成的维度看,其作出了奠基性贡献;从中国式现代化内生动力的维度看,其具有不可或缺的、可持续的积极促进意义;从中国式现代化安全推进的维度来看,其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保障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讲,不了解农村的这些历史性变革,就不可能解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何以塑就、何以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以及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持续健康前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原因。
关键词: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术语的革命
DOI:10.12451/202410.02578
提交时间: 2024-10-28
摘要: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是构成新的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概念基础。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其实质内容是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从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其主要标志则是实现 “术语的革命”,赋予概念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形成一系列原创性、标识性概念。 “原创性概念”凸显的是其所实现的 “术语的革命”,“标识性概念”则不仅具有 “原创性”,而且凸显特定知识体系的 “主体性”和 “自主性”。提炼原创性、标识性概念,实现 “术语的革命”,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最为重要的概念基础。
关键词: 侯 外 庐 学 派;马 克 思 主 义 史 学;中 国 学 派;中国史学自主的知识体系
DOI:10.12451/202411.00291
提交时间: 2024-10-28
摘要:侯外庐先生是享誉中外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他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民族化 (中国化),以社会史与思想史结合研究的治史路径,创立了思想史研究的中国学派———侯外庐学派。他强调 “在严格要求下”从事科学研究,树立严谨学风和求实精神;他关注史学发展中新的生长点,显示出一个学者不懈追求的品质和卓见。他尊重过往、把握当下、关注未来,形成了独特的史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影响巨大、意义深远。侯外庐先生的史学思想遗产对于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特别是建构中国史学自主的知识体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 侯外庐;社会史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土地国有;资本主义萌芽
DOI:10.12451/202411.00290
提交时间: 2024-10-28
摘要:侯外庐先生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对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作出合理的解读,指出中国古代走了 “家族—国家”的维新路线,与西方古代 “家族—私产—国家”的路线不同,并对维新路线下的中国古代社会作了分析、说明,将中国的历史实际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用中国的材料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侯外庐指出封建社会前期,具有统治地位的是封建土地国有制,提出要区分所有权、占有权和使用权,将地主阶级分为皇族地主、豪族地主和庶族地主。封建社会后期,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领域则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潮,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同样适用于中国社会,需要从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角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作出总结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