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标识性概念,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把握发展规律的理论清醒和勇于改革创新的实践自觉,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创新。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样态,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为破解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塑造发展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提供全新动能。为使新质生产力有效快速增益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就必须在发展的方式、载体、机制、空间和节奏上重点发力,促进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质生产力加速生成和长久发展。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党的二十大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概念,有助于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从中国的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看,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特有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的现代化的唯一正确道路。从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看,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特殊性,也有一般性,更具先进性。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和理论看,大致经历现代化一般规律、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三个阶段。从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二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在领导力量和价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在远景目标和话语体系上具有差异性。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4
摘要: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与正确选择,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拓展。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四者高度统一。改革开放对中国式现代化在物质基础、指导思想、治理机制、社会动力和世界贡献等各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站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1 合作期刊: 《前线》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1-15 合作期刊: 《党的文献》
摘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程中取得的创新性理论成果,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反复强调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改革要求。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在新时代,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具有问题导向更加鲜明、制度导向更加鲜明、系统性和整体性更加鲜明等特点。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际贸易学 发布时间: 2025-01-03 合作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摘要:世界市场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批判资本的重要方面。从经济思想形成史与世界贸易发展史看,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对世界贸易的研究是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重要认识来源。同一时期,资本发展的实践为马克思认识世界市场提供了现实依据。这些理论与实践共同阐发了世界市场发展的动力机制及未来发展方向。研究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对于认识当前经济全球化,引导经济全球化走向开放、包容、普惠、平衡与共赢,推动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具有积极作用。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2-26 合作期刊: 《哲学研究》
摘要:中国的强大必然包含着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权的强大。 作为一门从整体上研究现代社会发展的 “部门哲学”, 发展哲学主要关注现代化实践、 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话语等三大问题。 所谓现代化话语, 是指围绕现代化这一核心概念而建构起来的具有相互关联的话语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是对中国式现代化之实践论、 认识论、 价值论、 方法论等的系统言说及文字表述。 从语言学或符号学的角度看,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是一个由各种符号、 修辞、 寓意等要素构成的庞大的现代化话语系统, 大体上由学术性话语、 政治性话语、 大众性话语、 实践性话语等构成。 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的确立, 全面推进强国建设、 民族复兴伟业的实践需要, 现代化的理论观念成为主流社会观念的现实, 以及国际社会在发展方面的激烈竞争等, 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强大动因。 构建并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0-21 合作期刊: 《前线》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我们之所以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在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路线、确立了选好新时期接班人的组织路线、重申并强调了作为我们党的重要传家宝的群众路线,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8-22
摘要: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与正确选择,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拓展。改革开放对中国式现代化在物质基础、指导思想、治理机制、社会动力和世界贡献等各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站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08-05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科学与技术作为人类认识并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工具,每一次的进步与突破都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席卷整个世界,而人工智能作为本轮科技革命中的标志性领域,正在以强大的机器智能系统影响甚至重塑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乃至人的生存样态。我们在享受智能时代的便利与快捷的同时,也惊诧于科技所带来的巨变。如何妥善应对一个千变万化、富有挑战的未来,成为每个人在21世纪安身立命的必修课。对此,我们需要辩证审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透视新兴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潜在的风险,积极探讨政府、企业、科研团队以及个人面对这场时代巨变时的应对方案,凝聚多元主体间的合力,形成多维立体的社会共治格局,进一步探索智能时代科技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之间良性互动的可行性。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哲学研究》
摘要:现代化奠基于欧洲,书写了以资本现代性为轴心的西方现代文明,在世界历史的特定阶段获得了强大统治力。西方现代文明在带来成功和进步的同时,也伴随着代价和退步。重撰现代文明,已上升为人类命运自我救赎的重大原则问题。中国是一个多元一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文渊文脉流淌不息的文明型国家,国运跌宕起伏的超大型国家。中国样本的独特性决定了“现代化在中国”行不通,“现代文明的西方逻辑”在中国行不通,只能“走自己的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现了和欧洲原理相对应的中国现代化原理,创造了蕴涵“中国之骨”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重构资本与人民的权力逻辑,兼顾进步与正义的双重价值,冲破中心与边缘的传统格局,重塑物质与精神的内在张力,重建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是现代文明在21世纪的崭新形态,是具有辩证性、整合性、叠加性、自反性特征的新文明类型。现代文明的中国陈述,必将以思想的力量引领人类精神成长,以更高水准的人类文明参与世界新秩序的建构。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02
摘要:[摘要]“人民中心论”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时代自觉和集中表达,堪称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党的百年奋斗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蓬勃朝气和强大生命力,也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思想伟力和时代魅力。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新时代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特别是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此,必须从理论上深刻领悟新时代“人民中心论”所蕴含的五个重要议题:人民至上论、人民主体论、人民共享论、人民标准论、人心向背论。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发布时间: 2025-02-27
摘要:深入防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是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的关 键一环。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手段更加隐蔽、形式更加多样,呈现出腐败主体隐匿性、载体间接 性、兑付时差性和手段规避性等突出特征。要正确把握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阶段性特点,坚 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同时同向综合发力,打出一套治理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 “组合拳”,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效能。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26 合作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摘要:习近平关于“美好生活”的重要论述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发展了真理与道义兼备的科学理论,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国情实践,内涵丰富,逻辑自洽,实践性强。新时代美好生活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实践图景,是多维主体参与、多元内容支撑、多重效果保障的有机统一体,是在总体性实践中逐步展开的过程性存在。构建美好生活需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民群众建设美好生活的领导,认识和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培育和提升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权利。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在承认个性的前提下对各民族共性的把握与反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准确把握其意涵,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一方面,要看到不同民族间的多样性、差异性即个性;另一方面,还要看到不同民族间的统一性、共同性即共性。从民族间个性和共性辩证关系原理来看,个性包含着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基础,共性统摄和支配着个性;个性是客观存在,共性是主流和历史趋势。各民族间的共性又通过共生、共识、共行、共利和共情加以体现和实现。其中,共生促成了共识,共识指向了共行,共行实现着共利,共利产生了共情,共利和共情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维护、巩固着共生、共识和共行。这“五共”的统一,共同支撑和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共”逻辑视阈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共性和个性、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实然和应然、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12-17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摘要: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顺应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具体化运用,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提供了目标指引和动力支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推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和“市场经营主体数量”三个经济学指标提升,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坚持“紧扣社会基本矛盾、围绕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本原则,坚持人民至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筑牢提升人民发展能力的根基。依据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应从新技术、新的生产要素、新兴产业等层面汲取动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点方向。同时,要统筹守正与创新、战略与策略、整体与部分、引进与自立之间的辩证关系。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从大历史的视野对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滞后而遭受屈辱教训的深刻反思,也是对近代以来世界大国现代化崛起之路经验启示的系统总结。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科技创新突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抢占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准确把握好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地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把握好若干重大关系,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