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礼”与中华礼乐文明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2-08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三礼”是中华礼乐文化的经典代表著作。作为一种人文文化,“三礼”不仅是中华礼乐文化的集中体现,而且是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门径。从形式上来看,“三礼”作为一种礼乐文化的有机整体,关注着中国社会的世道人心,追求并向往着融洽和谐的大同之世。从内容上来看,“三礼”承载着周公之德业与孔子之显学,为中华礼乐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三礼”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敬仁爱”的文化精神,铺定了中华儿女优秀的生命底色,成就了一代代中华民族的格局与气象。

  • 勿使并进:经学对子学有超越而无凌驾-董仲舒的帝国意识形态设计及其边际划定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汉承秦制的政治“大一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一大积极反应就是众多儒生能够自觉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以理论的方式回应集权政治的迫切要求。董仲舒的工作是双重的,既要挤对诸子,让朝廷优先选择儒家,又要激活儒学自身的社会批判功能,为皇帝设计出天道约束,借助《春秋》经义而制造出天人感应的平衡系统。董仲舒把当时的帝国学术分出三个梯度:“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王道王教作为帝国的灵魂而粉墨登场,是意识形态的首选学派;包含众多的非儒学术,即“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其存活空间在社会、民办或私营;“邪辟之说”则对帝国精神和社会文化明显有害,当尽快“息灭”,以免滋生流毒。三个层级呈现橄榄型区块模式,边际划分明确,其政治可信度渐次减弱。经学与子学厘清界限,各行其道,互不相扰,经学对子学虽有超越,却无凌驾,并不谋求对百家学术进行整合与改造。经子关系的认识论误区主要在于,用今人的思维理解古人,因时空错位而遮蔽汉初意识形态确立之真相,把古代的民理解成现代的民。董仲舒确立经学是要用当时最先进的儒家“德教”开启民智而非愚民,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善举。董仲舒的意识形态设计在汉初无疑是一种理念创新、学术创新、政治创新,满足了秦汉社会转型和皇权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