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新型供给机制研究——基于“自主文化社会”的视角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0-18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着力推动“形神”相融,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结构基本形成,但其“形散”乃至“神散”的问题逐渐显现。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形神”相融,迫切需要建设一个新型供给机制。由乡村文艺自组织、村两委组织、村民小组村贤理事会和农民家庭等自主参与集合而成的农村“自主文化社会”中,行政化供给错位为其创造发展空间,市场化供给缺位为其提供发展机遇,互助文化延续为其营造参与氛围,家庭代际连接为其赋予经济基础。农村“自主文化社会”作为一种新型公共文化供给机制,能够释放成本低廉、内容丰富、辐射面广的“高福利”简约治理成效,除有公益性与市场性、乡土性与现代性、创新性与融合性、自主性与组织性等复合性内在特质的“硬支撑”外,还与乡村社会关系良性互动的“软保障”密切相关。厘清农村“自主文化社会”这一新型公共文化供给机制,对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供需动态平衡,避免多中心、“形神”不融合供给弊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居民消费的机制与完善对策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摘要: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是现阶段恢复和扩大居民消费的重要手段。数字普惠金融具有全面突破时空限制、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准确评估用户风险的特点,通过支付环境便利化机制、预防性储蓄降低机制、流动性约束缓解机制和可支配收入增加机制等有效促进居民消费。为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积极促进作用,可从大力发展数字基建、加大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加强居民金融素质教育和完善金融监管等四个方面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

  •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 内在联系、价值要求与实践路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2-26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总结和高度凝练,为我国文化事业建设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与强大思想武器。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本型、保底型的现实地位,与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上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息息相关。因此,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与效益,是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持续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成果转变为人民群众切身福祉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冲击使社会诸多领域正在发生剧变,在此背景下,数字化转型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的全新模式应运而生。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健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的理论知识体系提供了全新切入点,同时也为引导、优化实践发展指明了具体的细节要求,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一方面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提出了政治引领性、人民性、实践科学性、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价值要求,另一方面从坚持党的全面政治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加强数字化供给、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创新、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建构社会参与机制等维度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指明了实践路径。

  •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的历程、经验与启示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贫困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消灭剥削、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历程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萌芽时期、形成与发展时期、深化与拓展时期和创新时期。依据不同历史时期政治路线、中心任务及客观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有针对性地采取发挥制度优势、强化以人为本、扩大治贫视野、适时调整贫困标准与贫困治理目标、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综合减贫等多种经验做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后脱贫时代,应更多地关注精神贫困问题、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重视多维贫困问题、防止脱贫后返贫问题,以彻底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贫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