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摘要:传统观点将道德能动性解释为人独有的道德行为能力,并提出了道德能动性的完备条件。传统观点并未直接否定人工道德自主体和人工道德能动性的可能性,但它固守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对道德能动性的完备条件缺乏充分反思。事实上,人类以及非人类存在物在缺乏某些条件的情况下,仍具备道德能动性。站在开放立场上,道德能动性可以宽泛地理解为实体积极施加有效道德影响的能力,要求实体具备由其内部状态“引发”的道德行为、内在认知能力、处于道德规范约束下等不完备条件。道德能动性既可以是自然生成的,也可以是通过人工建构以软硬件形态呈现的无意识道德能动性,还可以是通过人机交互表现出来的集体道德能动性,包括授权的道德能动性、扩展的道德能动性和分布的道德能动性等不同形态。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把握历史主动需要突破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行事风格,必然要面对各种未知的风险。这就需要坚持真理尺度,将其作为检验历史选择正确与错误的标杆,若偏离了就会迷失方向;需要贯彻价值尺度,将其作为赢得民心得到人民支持的拐杖,若丢掉了就会陷入困境;需要领悟实践尺度,在道路探索、战略制定和具体实践方式方法上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实践自觉,若出岔了就会丧失主动精神。这3点辩证统一,是把握历史主动的基本要求。将中国近代被动学习西方现代化失败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主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成功进行对比,呈现出把握历史主动3个基本尺度的哲学意蕴和实践意义。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7-25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红色档案资源具有丰富而深邃的记忆价值,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红色档案开发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蕴 和实践价值。“互联网+”为档案行业转型提供了理念、技术和平台支撑,有助于红色档案的高效整合、深度开发与广泛 利用。在“互联网+”视域下,档案部门应通过重塑开发理念、搭建开发平台、构建技术体系、健全生产机制等举措,最大 限度地集聚人才、资金、技术等社会资源,推动红色档案开发实现信息化转型和全流程升级。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5-15
摘要:发展话语是国家发展理念的表现形式,也是对国家发展道路的具体诠释。中国发展话语的建构应追溯至革命战争时期,其伴随革命话语的转义实现出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重新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激发对国家发展话语的历史重构的认识,并在省思“发展主义”中完成话语体系的关键跃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更是紧扣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依据国家发展的新方位、新课题以及新战略不断推动发展话语体系的升华创新。中国发展话语的百年建构内蕴话语权建设的宝贵经验,扎根国家发展实践、聚焦鲜明的理论主题、重视共识表达、内聚鲜明的价值取向,对提升中国发展话语权具有重要启示。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对于人类增强技术,超人类主义者主张通过技术完善人类从而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詹姆斯· 斯坦霍夫主张挖掘超人类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关联,以社会结构视角关注技术的设计。 基于此,尝试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出发,对以上两种观点进行针对性的批判性分析,主张从制度-技术-人的视角深挖人类增强技术发展所引发的分配不均、阶层分化等社会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应对建议,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最终尺度,引导人类增强技术的正向发展,从而真正增进人类福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5-10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在习近平关于气候治理重要论述指引下,构建致力于实现公平正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全球形成价值共识,从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这对于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关于全球气候治理重要论述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构建一个公平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结构,这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的集中体现。面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现实困境,以习近平关于气候治理重要论述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有助于凝聚共识,澄清价值分歧,推动国际气候合作;有助于明确责任,推动价值引领,提升气候治理话语权;有助于传播中国声音,倡导共同理念,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在习近平关于气候治理重要论述指引下,中国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差别责任原则和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路径的价值和路径选择。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解析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演进历程,从国内角度看,经历三次重大历史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标志着从被动探索现代化到主动探索现代化的历史转变;改革开放标志着从选择性探索现代化到创新 性探索现代化的历史转变;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应然特征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 定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从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到继续推进中国式 现代化的历史转变。 从世界角度看,三次重大历史转变把中国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历史进程从被动学 习到主动追赶再到积极超越发达国家跨进了两大步,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未来发展态势,由此确认 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开辟广阔前景。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进入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博弈更加复杂突出,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现代性、创新性、实践性、功能性要求更高,这就决定了意识形态 建设应以现代化为基调,以发展为导向,从理念导向和制度设计的双重维度,建设具有鲜明特征的“现代化意识形态”。建构“现代化意识形态”的实现路径为:型塑人民精神世界的现代化、创设优良的新发展格局、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意识形态的法治化建设、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为全面建成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赋予强大的意识形态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