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发布时间: 2024-10-04
摘要:[目的/意义]科技信息资源包括数据、论文、专利、学术交流信息、社会交流信息、科研条件信息等若干层次。研究通过梳理知识扩散在科技信息资源创生、传播、评价方面的应用,为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提供系统性的总结。[方法/过程]本文以Scopus和CNKI为数据源,以知识扩散为视角,探讨科技信息创生、载体、渠道、媒介与质量评价。[结果/结论]当前国内外科学知识扩散的应用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理论基础支撑相对薄弱,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数据单一等问题。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拓展研究对象和数据基础,丰富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扩大应用领域和实践范围,从而丰富研究体系,促进科学知识扩散研究的繁荣发展。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发布时间: 2024-10-04
摘要:[目的/意义]从作者知识整合能力视角研究其与论文跨学科性之间的关系能够从本质上揭示知识的吸收、整合与应用对论文跨学科性的影响机制。[方法/过程]使用微软学术搜索数据库,选取NLP领域的合作论文作为研究样本,共包括6786个合作团队及其发表的18,301篇论文。通过知识熵分别对作者知识整合能力和论文跨学科性进行了计算,进而通过层次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结论](1)作者知识整合能力与论文跨学科性之间呈倒U型关系。(2)合作团队中作者知识整合能力的异质性有利于提高论文的跨学科性,但随着异质性的增大,则呈现边际递减效应。(3)稳定的合作团队在合作初期能够产出跨学科性较高的成果,但持续时间越长,越容易抑制论文的跨学科性。研究结果为组建高效的跨学科合作团队,促进科学合作的知识交流与吸收,提升研究成果的跨学科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撑。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发布时间: 2024-10-04
摘要:[目的/意义]从自我中心网络视角研究科学家跨国流动对其合作能力的影响,能够揭示科学家跨国流动前后合作能力的动态演变。[方法/过程]使用SciSciNet数据集,选取计算科学领域的1,229位跨国流动科学家作为研究样本,构建自我中心网络,通过平均合作者数量、合作深度、合作持续性对科学家流动前后的合作能力进行计算,采取Mann-Whitne检验分析跨国流动前后科学家合作能力的变化。进而对每一位科学家进行Chow检验,识别出哪些科学家跨国流动前后合作能力显著变化,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导致这种显著变化的潜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结论](1)跨国流动能够增加科学家的平均合作者数量,扩大合作规模。与跨国流动前相比,科学家的合作深度有显著差异,跨国流动后的合作深度都有所提升。(2)跨国流动前后合作能力显著变化的科学家在H指数、发文量以及被引量方面表现要优于其他跨国流动的科学家,对于那些跨国流动前后合作者数量显著变化的科学家,被引量越高,在流动后合作者数量增加得反而较少。(3)H指数、被引量对科学家国际流动前后的合作者数量有显著积极的影响。研究结果丰富了对人才流动规律的认识,促进跨国流动与合作,为跨国流动与合作能力之间的关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撑。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发布时间: 2024-10-08
摘要:【目的】在社交媒体(以Twitter为例)用户视角下,通过构建科学知识扩散速度的测度指标,探索科学论文在社交媒体短期和长期的扩散速度变化的差异,从而进一步探索科学论文在社交媒体平台的短期和长期扩散速度变化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为样本期刊,获取该期刊第66-68卷全部文献在Twitter上转发的Twitter用户名、账号名、推主关注者数量及转推时间等数据,采用熵权法构建科学知识扩散速度的测度指标,用SPSS分析科学论文在社交媒体短期和长期的扩散速度变化的差异。并借助Eviews工具对科学论文短期和长期扩散速度变化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格兰杰因果分析。【结论】通过分析科学论文在社交媒体扩散速度的时间趋势,揭示了短期和长期的扩散速度变化的差异变化,以及文献被引对社交媒体平台科学知识扩散速度的影响,并发现文献的关键词数量和作者数量可以预测科学论文在社交媒体的扩散速度,第一作者被引量和第一作者h指数可以体现知识扩散速度的影响。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发布时间: 2024-10-10
摘要:[目的/意义]基于社交媒体平台对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论文的国际传播能力进行测度。[方法/过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内容分析和情感分析等方法,从网络结构、主体特征和内容特征等方面刻画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论文在Twitter上的扩散结构、识别重要节点用户,探究用户身份特征和情感特征。[结论/发现]从扩散结构来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期刊论文主要呈混合型扩散结构,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的期刊论文主要呈广播型扩散结构;从时间维度来看,期刊论文总体呈短时间内被提及的“三角形”结构,重要节点用户以科研人员为主,转推评论以不带感情倾向的陈述句为主,评论内容主要是论文的概要性描述。[创新/价值]揭示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论文在社会媒体平台的扩散结构与特征,为扩大中国英文学术期刊的可见度,提升中国的期刊国际传播力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