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中的时代与时代中的哲学——改变世界的哲学何以可能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摘要:[摘要]自德国古典哲学以来,时代被纳入哲学的反思之中,构筑了一种区别于“描述性的历史学”(Historie)的“理性历史”(Geschichte),理性成为历史哲学的本质规定,哲学研究试图寻求历史的理性化进程,并把“时代”纳入其研究对象。这一思想进路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并促成了唯物史观的形成与发展。然而,在如何理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问题上,德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哲学却产生了根本性的差异:德国古典哲学所构想的时代仅仅是被体系性的理性规定的时代,对时代的改造因此成为理性体系的自我改造;马克思则建基于社会现实的优先性,凸显了哲学与时代之间存在的错位,建构唯物史观,揭示出现实的具体时代独立于观念体系的客观性。原本作为理性发展环节的“哲学中的时代”由此转变为“时代中的哲学”,为“改变世界”的现实革命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保障。

  • 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的存在论属性——以劳动范畴为例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完成的是诸经济范畴的存在论演绎,而不仅仅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或认识论演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方法”中所提出的两条道路揭示并超越了经济学家的经济范畴演绎和黑格尔纯粹观念论的体系建构。无论是黑格尔的观念论体系抑或康德的知识学路径,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同样完成的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认知而不是现实批判。因此,马克思通过扬弃康德的知识学与认识论的研究方法,以完成其改变世界之哲学诉求,即:保持经济范畴与其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现实之间的二元张力,而非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以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讨论为例,通过区分“劳动一般”(Allgemein与überhaupt))的两种表达方式,对劳动概念作存在论演绎,将黑格尔思辨辩证法中的“一般、特殊与个别”的三元的封闭体系,转变为“一般与一定”的二元对峙的开放性结构,从社会历史现实来理解劳动形式的变化,突出劳动形式中独立于头脑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定性。

  • 萨特的主体性原则与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本文基于对萨特的《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意向性》和《马克思主义与主体性》,一方面,阐发了萨特基于对胡塞尔的意向性的阐释所完成的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另一方面,则凸显处于现象学时期的萨特与处于马克思主义时期的萨特所共有的问题意识,即对社会现实的凸显以及对现实的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在现象学阶段,萨特沿着胡塞尔在我思之前设立先验自我的保障,形成了自我—我思—我思对象的三元结构的道路,将胡塞尔意识“内在性”转变为了一种“超越性”,强调了自我敞开反思前的我思,将社会现实本身看作我思的本源。这与马克思的哲学有着内在的契合,两者一致地指认社会现实是理论研究的前提保障和最终研究对象,实现了萨特哲学早期存在主义与晚期马克思主义的贯通。而在马克思主义阶段,萨特以黑格尔为中介,通过自我之行动的合法性所赖以成立的主客统一的整体观,彰显出了真正现实的主体性原则,并由此形成了法国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本主义立场。

  • 劳动与资本:相遇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兼论《反俄狄浦斯: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中的资本逻辑批判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1-23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德勒兹和伽塔里《反俄狄浦斯: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的理论批判所指并非当代精神分析思潮,而是1970 年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金融化语境下的资本逻辑。德勒兹、伽塔里将资本的金融化视为资本血缘式而非姻亲式的增殖,是资本主义机器的真正开启。由此,马克思有关资本逻辑批判中资本与劳动的对峙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阿尔都塞的“相遇的哲学”所开启的有关资本原始积累如何可能的叙事需要重新被思考:“属人性”的劳动与“非人性”的资本呈现出不可相遇的异质性;而资本的金融化发展让劳动与资本最终成为货币之流的不同存在样态,又赋予了两者相遇的全部可能性。德勒兹、伽塔里对这一“相遇哲学”的讨论路径彰显的是他们对资本在金融化语境下资本逻辑的描述性批判。这一批判内涵的非辩证的肯定性批判扬弃了辩证的否定性批判,最终让这一批判带上了犬儒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