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特种的政治经济学”的国家分配论——一个学术史的考察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国家分配论”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主流理论,它强调财政在国家配置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分工中的作用。这一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形成或创立阶段,我国财政学者深入讨论了社会主义财政的“特殊性”问题,其中涉及财政的本质和职能、国家财政计划体系的范围、财政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等。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财政学者在这一时期就主动地将财政学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相联结,提出了财政学是“特种的政治经济学”的论断。在 20 世纪 60—80 年代的发展阶段,我国财政学者集中分析了财政作为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中的内在环节以及财政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作用,并给出了更加理论化的表达。此外,伴随改革开放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我国财政分配的性质和作用必然发生重大转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家分配论也必然会被扬弃并为新的更具包容性的财政理论所替代。

  • 债务视域下的货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7-02 合作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摘要:纯粹的债务性支出是利润的源泉, 是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的源头。 如果金融供给侧为追求自身的利益而脱离了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宗旨, 则债务问题终将成为冲击实体经济的洪水猛兽。 在当前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供给侧下, 货币可以区分为由中央银行所发行的货币和由商业银行所创造的存款, 两种货币的比例构成了货币供给侧结构。 在货币供给侧结构中, 商业银行的货币是由贷款创造的,由此形成了实体经济的债务; 而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机制则是多种多样的, 这其中甚至包括无偿拨付。 无偿拨付是传统社会主义制度下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最为直接的表现。 为此, 在锁定新增货币供给总量的前提下, 我们建议: (1) 通过央行无偿拨付的货币发行机制, 注资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公司, 收购 ( 剥离) 商业银行不良的贷款资产; (2) 适度提高央行货币占货币总量的比例, 以满足中央银行用于剥离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货币需求。 我们将发现, 这样一种改革将使中国当前的债务问题迎刃而解。 由于新增的货币供给总量是锁定的, 这样一种改革也不会带来通货膨胀加速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