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从根本特征看,低空经济具有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征,从而 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高度的逻辑一致性。在“生产力”这一传统概念前赋予“新质”这一独特限定词时,就赋予了生产力“三要素”以崭新内涵,即实现习近 平总书记强调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发展低空经济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够推动新质态“三要素”及其组合,朝着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基本需求的方向演进。这正是低空经济能够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 根本逻辑。我国依托低空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具体实现路径上须培育 高素质新劳动者队伍、建设创新型低空基础设施以整合新劳动资料、加速低空空域开放以拓展新的劳动对象领域、坚持创新驱动以夯实科技支撑、优先发展低空经济的核心领域,尽快实现新突破。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5-06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概念,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周易》蕴含的“量变质变”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等深刻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联系与区别、“新质生产力”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用。《周易》蕴含的“天下随时,随时而行”的深刻思想,对于探寻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路和对策具有重要启示。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1-22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改革开放是中国当代发展的关键一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为新时期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不仅是新时代党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之一,也是新征程上坚定不移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制胜之道。高水平开放,比如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改革对外贸易和外资体制等,本质上是改革开放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直接作用于深化改革,还通过“开放倒逼改革”的间接机制产生深远影响,包括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改革的动力、通过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为国内改革注入新动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以助力国内改革的深化等。坚定不移继续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道路,需要进一步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放宽 市场准入、进一步增强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开放程度,持续深入探 索新的实践路径。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际贸易学 发布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基于引入出口产品质量的异质性企业模型并进行适当拓展,文章从“量”和“畅”的双重维度,理论阐释国内国际双循环如何影响出口产品质量。研究表明:第一,国内国际双循环“量”及二者交互作用,能够显著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第二,对于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出口目的国,国内国际双循环“量”提升出口产品质量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第三,国内国际双循环“量”对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具有单门槛效应,随着双循环相互促进水平提高,其对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弹性系数也越高。第四,畅通程度对经济循环“量”的作用发挥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国内循环之“畅”不仅影响了国内循环“量”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促进作用,还透过国际循环阻碍了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研究结论对于如何从“量”和“畅”的双重维度,真正发挥“双循环”重塑出口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开放条件下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种关系需兼顾国内与国际两个层面。制度型开放以其对内制度创新与国际经贸规则深度对接的双重优势,更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新型生产关系的内生需求,从而能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基于制度型开放所构筑的开放条件下新型生产关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机制在于,制度型开放可以通过集聚全球高端要素、强化技术创新激励、优化要素资源配置三个关键作用机制,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三要素”升级及其优化组合。为了构建更为坚实的制度保障体系,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亟须进一步加速并深化制度型开放这一核心策略,在进一步推动国内制度创新、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及畅通作用机制发挥作用的发展路径上,做到行稳致远。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5-06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出现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中国自身发展也进入一个新阶段,面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在此背景下,原有的以“出口导向”为主要特征的开放模式难以为继,亟须转向更高水平开放,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以制度型开放为引领,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优化开放空间布局,以开放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产业绿色化转型发展,倡导文明互鉴,推动全球价值链分工朝着“机会更加均等”和“地位更加平等”方向发展,以“互利共赢”的理念和平利用外部资源,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