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2-06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人民至上是贯穿于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的坚定立场,体现在思想 观点创新和理论方法创新的始终。这一理论立场既是源于历史与实践的价值逻辑生成,又是引领文化强国建设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凝聚民心力量的根本实践指向。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这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在百余年非凡历程中,构筑起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塑造和激励着广大党员的精神品格和昂扬斗志。坚守人民至上这一根本价值取向,必须在思想文化建设中赓续中国共产 党人精神血脉。文化强国建设要突出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中,高扬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不断增强人民主体精神力量。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 人民主体作用,需要持续激发人民群众的精神活力和创造力,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有机统一起来,使人民成为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既是改革开放伟大革命所取得的宝贵经验,也是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民心所向和力量所聚。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网络作为开放性的交往平台,给人们的信息生产、供给、获取和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人们在网络空间的各种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汇合成社会舆论。如何在这一开放的空间实现舆论正能量的聚合,不仅是国家网络治理的客观要求,而且是人们实现健康文明交往的内在需要。社会成员在意见表达中形成的舆论正能量不是凭空产生的,其内在的基础在于人们思维方式和情感交流的平衡、稳定,在于主体意志品质的自觉、自制,在于社会法治和道德生活的有序、和谐,在于文化长期浸润所形成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引领。舆论正能量通常体现平衡、开放、多维的认知特点,在社会情绪反应上呈现稳定性、节制性和持久性,因而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能够产生积极的认知导向和情感导引作用。舆论正能量对于社会成员具有正向的、积极的知行调节功能,表现在引导个体形成稳定的自我价值、促进社会达成共同的价值目标、增强民族团结奋进的自信力量、加快国家现代文明的建设步伐四个层面。分析网络舆论正能量的生成因子,把握其内容特质及其聚合形态,能够为网络主流舆论的塑造提供科学理据和引导依据,不断提高网民传播素养和网络文明程度。网络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共在共为的信息交往生态,舆论引导应建立在促进构建网络治理共同体的基础上,着眼文化共知与责任共担,着手理性共商与关爱共情,着重事实共见与价值共建,着力自律共治与生态共享,不断完善引导机制,形成激发舆论正能量的策略体系。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1-13 合作期刊: 《学习与实践》
摘要:国家形象研究的“文化转向”揭示出文化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重要作用。长江文化内涵丰富、文脉悠长,为国家形象的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与叙事资源。长江文化所蕴含的身份意识、文化观念与行为方式,与国家形象的主体性、价值性与实践性要素紧密契合。面向“四个大国形象”的叙事框架,要运用好长江文化的历史叙事、发展叙事、外交叙事、道路叙事资源,推动国家形象具象化为丰富的长江文化表达,形成历史性与时代性相通达的国家形象传播路径,展现好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历史自信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的文明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