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化时代下人的数字身份的异化与扬弃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1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人的数字身份的异化是数字异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贯穿于生命实体从现实世界进入虚拟世界进而展开数字交往的过程之中,表现为“真实自我的迷失”“自我主体性的削弱”“孤独自我的出现”。这种异化引发了自我认同危机和社会关系疏离,反映出数字化时代个人主体性的逐步崩解。数字身份的构建被嵌入资本积累的逻辑之中是人的数字身份异化的根本原因,算法技术带有控制与操纵作用是关键原因,个体对认同与自我实现的追求是其心理原因。为推动数字社会健康发展,遇制人的数字身份的商品化趋势,帮助个体良好适应数字化时代,保障人的数字权益,促进数字社会伦理秩序的构建与可持续发展,可采取建立数据权益保护框架、促使数字平台承担社会责任、提升个体数字素养等措施,树立个体在数字浪潮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个体与数字社会协同共进、和谐共生的理想格局。

  • 全球风险治理视域下中国道德话语重构的三大命题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作为一种地方性道德知识的中国道德话语只有转移为普遍性道德话语,才能获得参与全球风险治理的能力。转移即重构,其中包含三个内在相关的基本命题:空间场域、价值逻辑与叙事进路。全球化时代的“地方”概念突破了地理空间与文化空间的双重疆界,推动地方性道德知识所构造的空间场域实现了从地方到全球的转向,由此获得了转移为普遍性道德话语的可能性。也正是在此种意义上,中国道德话语与全球风险治理发生了交集。文明交流互鉴逻辑与文明同质化逻辑的分歧,从本质上反映了多元现代性与一元现代性的观念之争。前者突破了后者在共同利益、文化交往、责任担当等方面所存在的多重认知局限,成为中国道德话语重构的内在遵循。此种价值逻辑深刻地影响着中国道德话语重构的叙事进路,而叙事文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联结方式则成为问题的中心。与“直接转进”和“间接转进”相异的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中国传统道德话语融入马克思主义道德话语,并以后者作为参与全球风险治理的中国文化资源,由此全面而客观地注解了“中国”场域中现代道德话语的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