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文史哲》
摘要:该如何进行中国哲学研究,是这门学科诞生以来的一个基本问题,也困扰了很多优秀的学者。回顾一百多年来中国哲学研究的历史以及期许,或许可以用“四种意识”的视野来加以刻画。这四种意识分别是:1.把中国哲学当作研究对象的意识,包含了“以马解中”“以西解中”和“以中解中”等典型范式;2.把中国哲学当作思想资源的意识,也即把中国哲学当作学派立场、隐形支援或精神支柱等;3.把中国哲学当作对话伙伴的意识,此中又包含了三种形态:强版本是由此创造崭新的哲学体系,中等版本是巩固已有的哲学立场和论证,弱版本则是改变原有立场、接受中国哲学中的某一家但未有理论建树;4.在中国哲学领域自做新子的意识。它们之间既循环递进,又互相涵容。提出这四种意识,不仅是对以往中国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更旨在促使中国哲学研究更加自觉地回答时代的提问,构建百花争艳的哲学体系。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0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对于雷锋精神的理解关乎中国当代理想人格的建设,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人格典范。雷锋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也会遇到人生的根本问题:个体存在的价值是什么?雷锋认为,在群体中化解个体的有限性是解决因这一追问而产生的焦虑的一个根本途径。要做到这点,必须具备忠诚、勤俭、坚韧等优秀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而劳动实践既是一个重要的道德价值,又是道德价值的源泉。为了在群体中实现个体的永恒,雷锋还强调发挥自觉性。同时,雷锋自身在不断的反思之中,即便在对螺丝钉的解释中,也可以看出他对个体性的尊重。从雷锋对个体存在价值的探索来看,他受到了中国传统思维模式以及价值观的深刻影响,始终坚持在有限中获得无限(内在超越)。雷锋遇到的个体存在价值追问及求索方式在此便上接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下传今日我们所有具有相同思维模式的国人。这无疑是雷锋和雷锋精神所具有的永恒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