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6-17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实践及其在全世界范围的加速推进,伴随着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民族和国家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全面、深刻的转型。观念史视野内对现代化和全球化理论实践的多维观照反思表明,现代化必然带来文化价值观问题上传统与现代的激烈冲突。针对“文化全球化” “文化现代化”复杂交融的现实处境,立足“文化主体性”反思、批判与理性自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一个关系民族文化和现代化根本性、长远性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中国本 位”“世界视野”的立场、胸怀和境界,以前瞻性的文化实践方略,坚定地推进以“文化中国”统筹和引领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大业。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人类文明价值观重构的高度,提出的重大文化建设思 想,其诸多理念和方略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人类美好精神生活秩序的重建,具有重大的启示性、典范性以及 奠基性意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08
摘要:【摘要】现代性问题是人类生活面临的生存异化性问题,其核心就是技术时代人如何现实自我的生存性发展和自由性实现,或人类如何解决自己在技术时代生存性异化和自由性异化的疑难。马克思从历史发展揭示了现代性问题的实践性缘起,并对资本现代性的资本逻辑进行解剖式的病态机理诊断,发现资本现代性发展中商品宗教化和人类工具化的生产逻辑。围绕异化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现实性、历史性、实践性的实践批判,从实践批判中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性和本质性的异化形态。最后,马克思立足于历史未来性和实践可能性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革命性的实践批判,从而解构现实生活资本异化的逻辑体系,不断地为生命感性解放提供实践未来的历史可能性。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当代资本生产已经由商品生产过渡到空间生产,空间生产建构的生产秩序正在重新塑造人们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深陷于微观生活的消费主义景观中,同时又被宏观社会的资本结构及其功能秩序所控制。人们生活在消费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的协同座架中,生活变成了被生活或被活着的状态,人们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各种可能性都荡然无存,日常生活遭受着由消费符码编制的资本意识形态裹挟。对此,列斐伏尔提出批判日常生活,澄清谁在生活、怎样生活和生活什么,从对消费符码秩序的批判中揭示日常生活的取用性和栖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