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人健康老龄化 影响机理探究——基于CLHLS2018年数据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老龄健康理论研究最新文献,使用分层模型和CLHLS2018年数据探究农村老年人健康老龄化影响机理,并讨论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促进中国农村健康老龄化。实证结果显示,农村老年人健康老龄化受到个体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个体内在因素主要包括农村老年人的流行病学因素、社会经济地位、生活方式及累积因素;而外在环境因素中除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外,城乡发展不平衡和老龄政策也是重要形塑因素。研究认为,应通过加强农村老龄健康促进顶层设计、提升农村老年人内在能力、补齐农村民生短板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来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健康老龄化目标的实现。 

  • 中国农村老龄健康:特征、成因与应对方略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0-18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文章基于多期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数据分析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并从性别、地区、城乡、家庭四个维度剖析健康不平等的主要特征。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自评健康较差但略有改善;患慢性病率达七成且共病特征明显;ADI失能率稳定在13%左右,但IADL,失能率提高:男性、城镇,有配偶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更好;健康性别差异随年龄增长而扩大,地区差异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当前,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障水平低、村居基础设施落后、医疗资源城乡配置非均衡、家庭照料功能弱化以及预防性保健不足是制约老龄健康发展的重点因素。下一步需要坚持全生命周期和积极老龄观理念,加强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夯实设施、制度和资源基础,深化康养服务内核,促进农村老龄健康高质量、可持续、公平发展。

  • 基于性别公平视角的中国老龄公共政策评估探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31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 要]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宏观背景下,老龄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针对老年群体的多种特殊需求所制定的一 系列社会制度和公共政策的总和。 老龄公共政策通常应以老年群体的人口特征及其相应需求为依据而制定和实施。 当下,中国老龄社会呈现出鲜明的性别特征,突出表现在老年人口的女性化趋势,老年女性较高的独居概率、较低的经 济独立性与较差的健康状况,及其在城乡和年龄维度上的内部分化。 然而,相应的老龄公共政策却未对老年群体的性 别差异予以充分重视。 研究发现,老龄政策中的性别视角较为有限,对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关注不够,且重效率而轻公 平。 本研究提出了基于性别公平视角的老龄公共政策评估分析框架,从老年人口生活现状中的性别因素出发,通过考 察为老服务、养老保障和老年医保三大领域,探究了老龄公共政策在性别公平方面的突出挑战及其成因。 当前,中国 老龄政策体系面临着养老照料不充分、经济保障不到位、医疗资源不均衡等现实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持续深化, 以性别公平视角推动老龄公共政策体系的完善,将有助于改善老年女性的现实处境,并促进性别平等。

  • 老龄社会及其治理面临的认知挑战与应对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3-31 合作期刊: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老龄社会治理首先需要厘清老龄社会普遍存在的老年人“负担”论、老年就业“挤兑”论、老龄化“抑制”创新论、老龄社会代际“冲突”论等常见有关老龄社会的认知偏误。研究表明,老龄化并不只带来医疗、照护、养老等公共服务负担,也可通过发展银发经济等形成“长寿红利”。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国际经验,并不必然大幅“挤兑”年轻人就业。人口老龄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没有确定结论,需要考虑发展阶段、创新类型、创新主体等因素。人口老龄化可能经由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公共决策倾向、价值观分歧等带来潜在的代际冲突,但这可通过社会共治机制和公共政策调节得以避免。同时,老龄社会治理本身还面临政府单一主体论、主管部门单一责任论、老年人单一利益相关者论、数字技术无关论等认知偏误挑战。积极应对老龄社会和老龄社会治理的认知挑战,需要党委、政府、社会和全民共同参与。

  • 不同社会经济因素对老年人死亡质量的影响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2-24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伴随着大健康观的普及,国民的死亡质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不同群体之间死亡质量不平等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为了更深入地探究痛苦死亡风险在老年群体中的分布情况,研究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05至2018年四个阶段的死亡老年人数据,运用描述统计和Mlogit回归模型,从个体、家庭和社会三个层次细致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对老年人死亡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老年人死亡质量存在显著差异: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受教育程度越低、家庭经济条件越差的老年人痛苦离世的概率越大。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虽然可以降低老年人“痛苦”死亡的可能性,但更强支付能力所带来的过度医疗风险亦会降低其“安详”离世的可能性。从地域差别来看,相比农村和西部地区的老年人,生活在城市和中东部地区的老年人死亡质量更优。最后,从年龄的弥合效应而言,死亡年龄推迟仅能缩小不同社会经济背景老年人痛苦死亡的概率差异,而无法缩减其安详离世的可能性差异。为此,建议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基层单位形成合力,共同弥合临终照料资源的分布差距,让更多弱势老年人亦得以善终。

  •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劳动力老化:发展趋势、机理分析与应对路径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村劳动力作为乡村最具能动性的生产要素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大利益需求者,其年龄结构的变动趋势关系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乡村治理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当前农村劳动力老化的绝对水平和相对增速均高于城镇,未来30 年农村劳动力供给将继续呈现年龄结构断层的发展轨迹,劳动力老化水平始终超出40%的临界值;在空间特征上呈现出非均衡分布的特点,存在区域和省际差异。农村劳动力老化水平急速提升源于,劳动力乡城转移的年龄选择性带来的农村大龄劳动力相对增多和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加剧背景下农村老年人口抚养比大幅上升,而这将逐渐打破原有的农业生产要素分配格局和乡村社会治理结构,势必对农业经济活动和农村社会系统产生深层次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有效应对农村劳动力老化的路径选择,以提高乡村人力资本质量和发挥农村社会主体的主动性。

  • 中国老年人失能程度与抑郁程度双向关系的探究———基于CHARLS 数据的实证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人口研究》

    摘要:重视老年人身心健康,对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3 年、2015 年和2018 年的个体层面追踪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交叉滞后面板模型,对老年人失能程度与抑郁程度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量化考察。研究发现,失能程度与老年人当期的抑郁程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控制未被观测到的混淆因素后,失能程度变化会显著影响抑郁程度变化;老年人失能程度与抑郁程度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且无论使用Nagi 指数、ADL 指数还是IADL 指数等指标来测量失能程度,二者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都显著。因此,应当加强老年人失能预防和失能康复工作,并构建覆盖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

  • 美国拉美裔人口力量与政治声量的错位及其深层原因探究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近年来,美国西语裔/拉美裔依托高人口增长率,取代非裔黑人成为美国最大的少数族裔,推动美国社会、文化、政治面貌发生根本性变迁。从国别人口学和国际政治学的角度出发,基于美国人口普查数据与总统大选民调数据,分析西语裔/拉美裔人口结构性变动及其政治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证价值。研究结果发现,近40年来拉美裔人口规模持续稳定扩大,未来也将保持较高增速,正成为美国人口及少数族裔增长的首要动力。然而,拉美裔人口力量与政治声量存在明显错位,主要表现在政治参与和政治立场两个层面:一方面,受人口要素结构和社会经济特征的作用,拉美裔参与选举政治的资格不足、意愿较低,且集中居住在特定选区,选民力量没能实现与人口规模的同步增长,严重影响其作为少数族裔的政治表达力量;另一方面,拉美裔涵盖子族裔众多,党派立场相异甚至对立,且群体内部呈现出鲜明的代际差异,族裔身份和政治取向比较模糊,没能形成类似其他少数族裔的归属意识和政治团结,造成政治声量的进一步分散。因此,从政治参与和政治立场两个方面可以发现,拉美裔的影响力和影响方向仍处于变动之中,其在美国选举政治中的角色表征正是人口要素与政治行为叠加的结果,探讨其政治力量与人口规模不匹配的深层原因,体现出国别人口学视角重要的研究价值。

  • 新时代农村养老制度设计:历史脉络、 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村养老制度设计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村养老问题,并从顶层制度设计的角度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进入新时代以来,农村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基数大、速度加快、城乡倒置、家庭空巢化加剧、女性老人占比高、未富先老等新特征。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养老制度设计和政策变迁经历了萌芽、起步、发展、推进和形塑五个特点明显的不同阶段;农村养老制度设计在构想、法制法规体系、养老保障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并初显成效。不过,农村养老制度设计在超前应对、城乡分治、政策碎片化、多元主体参与等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的短板。今后农村养老制度设计应在创新思路的基础上,重点在超前应对、关注重点群体、加大财政投入、构建多元主体、推动专业化服务方面做好整体框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