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熊彼特将财政史视为财政社会学的主题,并提出了财政史的症候意义与原因意义。蒂利的战争中心论与凯泽的委托—代理理论主要基于在高强度、大规模、频繁的战争压力下欧洲各国特别是在近代早期的国家构建史。这两种理论将财政史的症候意义和原因意义都视为决定于制度与结构特征。过程论则将财政史的本质视为多种多样的行动主体与制度、结构反复互动并对外开放的社会行动过程,不再将财政史的意义视为决定于制度与结构特征,为提倡将财政史的两种意义并重的新财政社会学构建了理论基础。过程论视角下的新财政社会学关注行动中的矛盾、行动者的能动性、财政过程与其他社会行动过程的互动,由此激发出发现财政史中“被异端化”的行为、财政史中未被满足的利益诉求、财政史中“被非法化”的文化观念、财政史中的能动性及超越财政过程的想象力。引入过程论的新财政社会学有助于将历史与未来从结构决定论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4-09 合作期刊: 《社会学评论》
摘要:通过对明朝万历四年(1576年)到五年(1577年)北京契税制度变革过程的分析,本文揭示了传统中国国家汲取过程中的家产官僚制支配模式及其形成过程。在万历四年都税司大使私擅税契事发这一突发事件的触发下,典制关于契税的规定与万历四年前北京契税管理空白之间的矛盾暴露,导致官员与皇帝围绕北京契税制度改革展开社会行动。到明万历五年,在正式制度层面,北京契税征收的支配模式兼有包税制与官僚制特征;在非正式制度层面,北京契税征收的支配模式整合了儒家的孝道和功利主义,以及形式的法理思想和对传统的认同。本研究发展了更为完整地理解传统中国国家汲取过程中的支配模式及其变革过程的家产官僚制理论,系统地呈现了传统中国家产官僚制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两个维度之间与内部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