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发布时间: 2024-09-25
摘要:[目的/意义]深入探究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要素间的层级关联,能够厘清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的核心要素和发展关键,以期为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高质量建设与均衡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过程]基于扎根理论,对我国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政策文本进行逐级编码,最终归纳出可获得性、可接近性、可匹配性、可适应性和可接受性5个可及性维度及其15个子要素。通过AISM模型构建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要素指标体系,将15个子要素分为3个层次,并利用FMICMAC进行验证分析,从整体上把握了可及性要素对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影响以及各要素间的互相作用机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①基于AISM-FMICMAC模型,“服务设施的丰富性”与“文化资源的多样化”属于深层要素,在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服务信息的可知晓”与“服务体验的互动性”作为浅层要素,是判断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需匹配程度的重要标准。②在层级视域和要素构成角度下,应从“聚焦城乡供给,强化基层服务”、“下沉数字技术,打通数字壁垒”、“丰富服务体验,提升信息知晓”来提升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