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社会与共同体——基于《》的文本研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肇庆学院学报》

    摘要:本文基于《穆勒评注》的文本分析出发,首先阐述了马克思通过批判穆勒理论而形成的交往异化理论,揭露出了从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出发所反映出的人的类本质存在。之后,本文进一步阐述马克思想要通过交往异化理论所建立的新的市民社会理论,是以异化等于劳动外化并发展为私人所有为线索的,其中包含着对于穆勒理论的最终驳斥。同时,《穆勒评注》还包含着从异化的类到异化的人的回归的一条隐线,揭露了原始共同体社会的存在。最终,本文得出结论,市民社会与共同体在马克思的视角看来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其中包含着从原始共同体到市民社会再到未来共同体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图,对我国目前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设具有理论参考价值。

  • 马克思对货币本质之谜的科学解答——以 《 》 和 《 资本论》 为例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发布时间: 2024-04-09

    摘要:学界对 《 穆勒评注》 的研究多聚焦于交往异化问题, 然则还可从下述维度解读: 《 穆勒评注》 是马克思考察私有财产货币形式的历史生成过程、 对货币本质之谜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文本。 在 《 穆勒评注》 中, 马克思基于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对私有财产主体本质的揭示, 批判了英国国民经济学家的错误货币观, 运用辩证法揭示了货币范畴的历史性, 将其本质聚焦到对价值范畴的理解上, 表明货币是价值生产的产物。 《 穆勒评注》 暗含了对货币本质的科学思考, 借助这一重要思想基础, 马克思在 《 资本论》 中进一步澄清了 “价值”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 “具有社会性的私人劳动” 的表现形式, 是 “需要被迂回表现的劳动时间”, 即劳动和产品互相交换的普遍中介。 “价值” 通过形式运动, 从简单价值形式直至发展为货币形式, 即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继而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由此解开了货币本质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