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人权》
摘要:人权不仅是展现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要点,也是面向现实的政治哲学关注的焦点。人权与个体的自我认同密不可分,而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却揭示了,对个体的理解一直存在着实践性与历史性之间的矛盾。为了调和这种矛盾,哈贝马斯从德国古典哲学出发,分别对实践性和历史性作出了考察:费希特把对象性思维融贯在了自我认同中,他揭示出了个体的实践性,却忽略了个体的现实要素;黑格尔在同一性思维下阐释了自我认同,他从历史性维度考察了个体,却让理性法则统治了现实。最终,哈贝马斯通过批判主体性哲学的桎梏,从交往理论重构了现代个体自我认同的过程,他不仅调和了自我认同中实践性与历史性的分歧,也阐释了人权蕴含着的主体间性内核。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7-08 合作期刊: 《人权》
摘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孕育出新时代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新理论,回答了新时代人权保障工作为了谁为了什么的问题。在“走自己的路”原则的指导下,开辟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人权发展新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与尊重和保障人权相统一,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人权事业的进步,以及坚持以“法治”保证人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制度之“源”,打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制度之“体”,推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制度之“用”。在推动人权保障事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推动了国内人权保障的内涵式发展,为中国赢得了国际人权斗争的主动权,为全球人权治理贡献了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文章通过收集、整理知识体系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文献,厘清自主知识体系的内涵,进而提出自主知识体系的分析框架,梳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历程,总结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环境与路径。首先,以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核心议题,提出了从实践、历史和主体三个维度理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分析框架。其一,实践维度强调知识生产根植于具体社会实践之中,不能简单地全盘接受或直接废弃既有的西方知识体系,而应在实践中检验这些知识是否适合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其二,历史维度揭示知识体系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演变过程,应尊重历史文化传统,并通过对外来知识的批判性吸收与本土化改造,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其三,主体维度关注知识生产者和应用者在特定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自主性和独特性,应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性路径,平衡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并从知识生产、知识评价和知识体系构建的角度剖析了知识体系自主性的内涵。其次,提出了知识体系自主化的发展过程,并以此回顾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历程。最后,文章认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面临全球化和路径依赖的双重挑战,基于本土历史与实践、打破路径依赖、促进中西方学术交流、推动自主知识体系的全球化传播构成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发展的核心路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与领导核心辩证统一的“核心意识”事实上贯穿了整个中共党史,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却被严重扭曲。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改革开放期间,批判个人崇拜,使“核心意识”的发展重回正确轨道;强调依靠民主法制规范民主集中制,使“核心意识”的发展有了根本组织原则的保证;重视政治体制改革,使“核心意识”的发展有了相应的领导体制条件;建树第三代领导核心,使“核心意识”的发展与领导核心建设实现了良性互动。这些承前启后的关键性的历史贡献是新时代能够正式提出并正确强化“核心意识”的重要基础。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7-07
摘要:中国选择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但同时必须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的优秀成果。我们既需要在实践上不断探索超越资本逻辑的具体措施,也需要在基础理论层面讨论超越资本逻辑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从马克思主义原初语境来看,超越资本逻辑的辩证法具有历时性、历史性的特点。中国道路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国化时代化,探索出了超越资本逻辑的现实道路,并呈现出共时性、结构性的话语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充分汲取历史实践的辩证法智慧,将实践经验提升为普遍性的话语,从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视角看待超越资本逻辑问题,把共时性、结构性话语与历时性、历史性话语有机结合起来。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能够形成并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原因,就在于自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以来中国农村所进行的一系列成功的历史性变革。从中国式现代化基本制度构建的维度看,这些历史性变革具有极为重要的奠基性影响;从中国式现代化物质基础得以形成的维度看,其作出了奠基性贡献;从中国式现代化内生动力的维度看,其具有不可或缺的、可持续的积极促进意义;从中国式现代化安全推进的维度来看,其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保障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讲,不了解农村的这些历史性变革,就不可能解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何以塑就、何以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以及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持续健康前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原因。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作为一项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制度,统一战线制度百年演进,历经初创与探索、构建与曲折、重建与巩固、创新与强化四个阶段。揭示中国共产党百年统一战线制度变迁的深层逻辑,可从历史制度主义的结构观和历史观两个维度加以考察。就结构性变迁而言,宏观制度情境决定统一战线制度选择、中观政治变量的序列结构塑造统一战线制度安排、微观行动主体推动统一战线制度生成与演化;就历史性变迁而言,由重大事件主导的关键节点促成统一战线制度转型的契机,路径依赖特性维系统一战线制度的延续,未来推动统一战线制度发展可着重协调好路径依赖与制度创新、顶层设计与自主探索这两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