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闻传播学 >> 新闻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后真相时代背景下高校新闻专业的教育面临挑战,要抵御其产生的消极影响,矫正新闻伦理的失范行为,高校应对的有效路径是:将新闻价值理念教育贯穿整个教育教学体系,将其与人文教育、价值观教育相融合,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解决舆论治理问题,同时加强新闻教育的实践性教学,探索构建新闻教育的长效化机制,着力打造高层次新闻专业教师队伍,从而提升高校的整体抗压水平及风险抵御能力,提高学生的新闻专业素养和直面后真相的思辨能力。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新闻学 发布时间: 2025-04-15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身份政治”是理解当前西方政治思潮重要的理论光谱。非理性的激情寻求是身份政治的内在起源。因此,有必要从身份政治理论视角探索西方媒体信任危机及其可能产生的传播秩序变革。身份的核心在于“主我”与“他者”。媒体往往建构“身份”形成“他者”,身份政治起源于人对自我尊严的需求,身份群体反抗的是媒体建构的“他者”。身份政治下,媒体的理性和道德伦理出现了信任的缝隙,媒体所建构的总体真相出现真相分化,形成分化真相。身份政治形成了以“身份”为核心的“部落化真相”。这其实削弱了媒体认知权威。基于情感经验的“分化真相”撕裂着媒体的公共讨论。在身份政治下,媒体面临着来自不同身份群体的真相竞争。在身份群体对“尊严”强调及“主我”建构的寻求下,媒体或可以尊重为中介包容、连接“他者”身份,通过透明性报道原则将建构权力转交以重构媒体信任。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摘要:后真相问题是一种关于真相的后现代主义话语,也是数字化生存世界中认知结构的深刻变革。道德、神学和理性构成真相时代的三个“支点”,使人的生命活动表现为一种绵延性质。数字化秩序引入了后真相的信息社会,这一过程催生的“数字幻象”意在表明:关于数字的想象超出了数字的实体性依据。后真相的发生机制包含两个关键问题:数字技术革命中主观性的扩张和数字时代主体结构的深刻变化。而后真相问题中所彰显的主观性无法统摄于某个绝对的“一”这种状况,恰是当代真理的显现方式。应以唯物史观为坐标,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运动中定位数字化生存中的后真相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