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权威走向互惠:数字时代观念嬗变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2-02

    摘要:本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以孝道观念为切片,探究数字时代中国家庭的嬗变。研究发现:第一,互联网使用对个体的孝道观念产生了差异化的因果影响。互联网使用削弱了个体的权威型孝道,但促进了其互惠型孝道,这一效应在通过倾向得分匹配、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问题后依然存在。第二,互联网使用对孝道观念的影响存在“弱者效应”,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弱孝道观念的个体更易受到互联网使用的影响。第三,互联网使用的影响效应存在群体差异,对孝道观念的影响对于青年、城市、男性居民更为明显,尤其是“传宗接代”思想。文章揭示了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推动孝道观念从“尊尊”原则的权威型孝道向“亲亲”原则的互惠型孝道转变,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数字时代家庭变迁及逻辑。

  • 孝为德本与《孝经》为“六经之宗” ———立足马一浮先生《泰和宜山会语》《孝经大义》的考察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本文从学理、文献和历史文化等角度,对马一浮先生“《孝经》为‘六艺’ 之宗”的观点进行了论述,认为马先生构建的“六艺统诸学”“《孝经》统六艺”等体系, 对系统认识儒家经典的意义,大顺读书次第,快捷地掌握儒家经典实质,具有以简驭繁、 握本执要的功效。

  • 夫妻观念与生育行为:基于复发事件生存分析的考察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人口研究》

    摘要: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认为,生育行为与文化观念息息相关。基于多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复发事件生存分析方法来探究孝道观念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夫妻双方的宗族型孝道观与婚后生育风险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主要是与二孩和三孩的生育风险呈显著正相关,而代际型孝道观与生育风险之间没有显著关联。从中介机制来看,增加理想子女数量是宗族型孝道观促进生育行为的重要渠道。在宗族文化越兴盛的区县,丈夫的宗族型孝道观与生育风险之间的正向关系越强。在稳健性检验中,利用追踪数据弱化了反向因果问题,验证了核心结论的可靠性。宗族型孝道观的式微为生育率的低迷提供了一种文化观念解释,改造和发扬宗族型孝道观可能有助于提高生育率。

  • 包拯思想浅析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肇庆学院学报》

    摘要:“孝道”是包公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宋朝统治者以儒家“臣孝”伦理为基础,推行以孝治国,形成了注重孝道的社会风气。包拯的孝道思想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形成的,他以此作为个人的立身做人之本,力行孝道,成为孝子的典范。包拯及其家族女性将孝道思想付诸实践并传递给子孙后代,进而形成了包氏家族代代相传的孝道家风。孝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提高个人道德素养、维护家庭和谐、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孝道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相一致,在建立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和现实意义。

  • 给无价的父母“定价”:老年临终医疗中的经济开支与实践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在具有孝道传统的中国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疾病谱系的转变,怎样为临终老人花钱、医治与尽孝成为中国家庭面临的重大挑战,而如何恰当地处理金钱与孝道之间的关系更是愈发微妙且棘手。基于对N市19个家庭的访谈与观察,发现在这场关于父母临终医疗的道德经济“试炼”中,孝道和亲情看似是各个家庭所共享的文化想象与情感寄托,但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又会展开差异化的医疗方案与尽孝策略,由此呈现出“过度医疗”“适度医疗”“放弃治疗”等不同的老年临终安排。本文意在从新经济社会学视阔深化和推进我国老年临终医疗的研究,力图展现其中金钱与孝道之间既紧张又融合的共存互构关系。工具性的医疗开支不可避免地受到孝道文化的标记与改造,而神圣无价的孝道伦理与父母生命实际上又与经济考量紧密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