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16
摘要:20世纪50年代戏曲改造运动期间,由于此时文艺场域结构中权力关系的变化、新旧认知图式之间的对立以及“误识性惯习”的中介作用,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从人性、贫富、因果三方面对其代表作之一《锁麟囊》进行了策略性改编,试图弥合断裂的心智结构并走出认知困境。“信念”以“误识”的方式使程砚秋非理性地并置了难以调和的认知图式,在改编实践中强行嫁接“阶级性论”和“细腻人性论”,这一实践本身及相应作品也因此成为“败笔”。前后剧情、立意、人物形象迥异的《锁麟囊》表征着主观心智结构和客观社会结构的互构机制,相应的实践过程也凸显了布尔迪厄有关场域、惯习、符号权力的系统性理论中强调时间性和行动者能动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