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贸易经济 发布时间: 2025-04-03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评估其建设成效不仅要考虑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也需考虑对外部相关行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基于投入产出技术,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对内、外部行业的产出拉动和就业带动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将2000一2020年35个行业的中国投入产出表与全国人口调查数据相匹配,实证分析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行业拉动与就业带动能力。研究发现,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对商贸流通业的产出拉动规模由2.43万亿元上升至26.98万亿元,就业带动规模由0.55亿人上升至1.27亿人;对外部行业的产出拉动规模由2.22万亿元上升至21.37万亿元,就业带动规模由3259.06万人小幅上升至3517.50万人。至2020年,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拉动的产出占全国总产出的比重达到17.91%,带动的就业占全国总就业的24.38%,成为我国产出增长和就业规模扩大的重要助推器。通过动力分解发现,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向后期阶段转换的过程中,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对内、外部行业的产出拉动和就业带动的动力结构均发生了明显的转换。从内部行业来看,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在继续满足制造业的中间使用需求的同时,通过加深与新兴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了对商贸流通业产出拉动和就业带动的动力重新配置。从外部行业来看,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完成了由拉动制造业产出为主,向拉动服务业产出为主的动力转换,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对非农行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就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2-13 合作期刊: 《统计与信息论坛》
摘要:面对全球经济增长动力衰退,中国经济由外循环主导的价值链结构将转向双循环格局下的价值链结构。结合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构建双循环价值链的统一分析框架,并基于投人产出表的匹配及平衡,测算区域双循环间接价值链、折返价值链和区外价值链的嵌人特征,对推动新发展格局下区域经济平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发现:区域生产存在明显的“间接偏好”和“区外偏好”。中西部地区“内循环偏好”普遍大于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构成区域间价值链分工联系的核心区域,中西部区域则大多分布在分工网络的中外层。随着价值链分工方式的逐渐复杂化,区域的“东向集聚”特征愈发明显。商业、运输业和服务业在所有价值链分工中所带来的增加值均有较高份额,机械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和电气电子设备等中高技术制造业在外循环价值链中占有不小比例。要实现中国产业部门双循环价值链快速升级应更加重视促进要素流动、破除区域壁垒;挖掘市场潜力、培育品牌企业;提升配套能力、构建自主链条。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贸易经济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构建商品自由流通的国内统一市场能够增进消费者福社。在地区间市场开放的条件下,对于有大量商品销往外地的地区而言,其中相应产业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且该商品在当地的消费市场应更为发达;而当一个地区特定产业的生产规模较小时,外地商品流入将对当地的居民消费产生支撑作用。进一步地,以中间品流通为基础的国内价值链分工能够提升产品竞争力,表现为大量商品外销的地区中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流通行业活动的中间投入需求较大。以全国31个省2007、2012年投入产出表及经济运行数据为基础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印证了上述地区间商品贸易与居民消费水平间的关系机制。由此可以说明,促进地区间最终商品和中间品市场整合对于提升居民消费具有积极意义。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贸易经济 发布时间: 2025-03-19 合作期刊: 《新金融》
摘要:本文构建反映国内城市间完全经济联系的贸易数据,基于引力模型估计省际行政边界效应,探讨地方政府行政力量对国内市场分割和整合影响的综合效应。结果显示,2012—2017年国内省际行政边界效应显著降低,以城际完全贸易衡量的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相比城际直接贸易更高;省级地方行政力量一方面造成区域间市场分割,另一方面又削弱地理、文化等非制度性因素对省内市场的阻碍效应,促进省内市场整合,还通过城市群建设等促进跨区域市场整合;生产性服务业跨省循环不如制造业,但受地理距离、自然障碍、文化差异等影响小,大城市集聚效应更明显。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本文以浙江省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构建了相应的产业关联网络,并对该产业关联网络的拓扑性质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小世界特性,但不具有无标度特性。此外,文章还计算了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和介数中心性三个节点重要性指标值,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浙江省在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本文仅供参考。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9 合作期刊: 《统计与信息论坛》
摘要:随着数字化转型加速,ICT投资与应用不断增加,ICT资本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要推动力量。根据投人产出表和永续盘存法测算了1995一2018年间中国ICT资本投入,并基于劳动力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三维交叉分类矩阵,采用Tornqvist指数测算1995一2018年中国实际劳动投人;在此基础上,根据增长核算框架和两部门模型考察1996一2018年间投入要素和TFP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贡献。研究发现:第一,1996一2018年间,ICT资本解释了超过5%的中国经济增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第二,1996一2018年间,ICT硬件资本服务和ICT软件资本服务平均增速分别为18.68%和21.58%,ICT软件在推动经济增长中作用越来越重要;第三,ICT部门不仅能够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其TFP变动对经济总体的TFP变动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能够解释14.48%的TFP增长;第四,ICT部门发展能够通过技术渗透和溢出效应推动非ICT部门TFP提升。在新发展阶段应当持续推动软硬件协同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着力提升ICT技术与产业创新能力;同时,完善支撑ICT技术扩散与渗透应用的组织和制度环境,加快推动ICT部门与非ICT部门的深度融合,实现从研发到应用的产业链深层次互动与协作,以充分挖掘ICT资本的增长动力与结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