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理论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发布时间: 2024-08-20
摘要: 摘要: 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由于资料的局限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英语世界的亚当·斯密研究主要囿于相对单一的领域。随着相关文献的陆续发现和出版,到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相对单向度的阐释开始朝系统性解读转向。20 世纪 70 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和滞胀时期的到来,尤其是 1976 年至 1983 年 “格拉斯哥版亚当·斯密著作和通信集”的陆续出版,推动斯密研究走向繁荣。多元化和全面性探究在之后的二十余年里出现井喷式发展。进入 21 世纪,尤其是 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斯密研究的传统领域———政治经济学———再次受到关注,学者们从多维的角度对斯密的这一学说进行了再阐释。本文试图梳理近 70 年来的英语世界斯密研究学术史,以管窥国外斯密研究的动态、探寻观念史研究范式下该领域的未来拓展空间。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发布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摘要:公平正义在亚当·斯密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斯密看来,商业社会之所以比过去更“好”,就在于它大幅提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准。斯密并不主张“自由放任”,从不认为人“只追求自己的私利”就能为全社会带来“最大的好处”。亚当·斯密时代,认为穷人本质上品行不端、好逸恶劳,应使其“保持贫穷”是普遍共识,而斯密不仅对穷人抱有深切的同情,并且开启了现代意义上的“分配正义”理念:穷人因“贫穷”本身就有权得到政府救助,这一观念是革命性的。亚当·斯密还主张通过财政税收制度减少不平等,并提出了税收公平原则;他总体上主张比例税,有时还赞成累进税。财政支出方面,亚当·斯密支持主要面向普通民众的公共教育。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17 合作期刊: 《理论月刊》
摘要:根据阿瑞吉的论证,明清时代和当代的中国走的都是“自然的”非资本主义市场发展道路,不仅践行了斯密主义,更证明了斯密理论的正确性,所以“亚当·斯密在北京”。但是,作为这种论证前提的那个斯密并不存在。这种论证既没有将当代中国与明清时代的中国区分开来,也没能合理地解释为什么“全球政治经济中心从北美向东亚转移”,为什么当代中国能成为“东亚经济复兴的领导者”。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中国依靠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而存在的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必然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打破从而被“卷入文明之中”。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使中国得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所以,不是“亚当·斯密在北京”,而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中国。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5-28
摘要: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和收入形式价值论是其在商品价值决定理论上的两大贡献。劳动价值论把一般无差别的社会劳动作为价值的决定因素,不仅超出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狭隘眼界,而且由于把劳动和财富生产过程作为分析的焦点,超出了传统经济学关注流通领域的弊病。收入形式价值论则不仅关联着商品的价值,而且关联着国民财富的来源,启发了后来的生产费用价值论,又被称为“斯密教条”。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 年手稿)》中详细地批判了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的自相矛盾之处,并在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解决了斯密的矛盾,同时批判了收入形式价值论的矛盾和循环论证,并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揭示了收入的真正来源。马克思对亚当·斯密价值理论的批判和超越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奠定了基础。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发布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中国自明至清是否存在“斯密型增长”?该文作者是否定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与斯密理论所得以产生的英国社会是完全不同的,当时的中国经济与英国经济也是完全不同的。所谓“斯密型增长”的说法无视欧洲各国数百年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法律、宗教的系统性的资本主义转型,抓住市场这一点而不及其余,作了非理性的比较。明至清前期的中国市场,其实并不值得大肆渲染。人口的增加放大了市场,赋税和租佃制度也对市场有巨大的影响力。近代市场发生颠覆性重建,由原先主要满足人们的衣食互补需要转变为主要满足西方国家对华贸易需求,由主要对内转变为主要对外。上海、汉口、天津等新的经济中心城市也以更新迭代之势生成。近代中国市场的运营方式,包括运输工具、通讯方式、销售方式、融资方式等都发生了转换。但这个市场仍不可能单独整合完善,整个国家的历史航程决定了它的沉浮和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