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中国海洋的形成、演进与治理实践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中华民族在长期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海洋生态文化。 我国古代海洋生态文化体现出“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特性。 近代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海洋生态文化观念发生了变化,海洋生态治理实践萌芽。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海洋生态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认知等领域都有了长足发展。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洋生态建设备受瞩目,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海洋生态文化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发展中大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应当进一步弘扬中国海洋生态文化,大力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持。

  • 产业升级背景下青海省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青海秉承高品质发展的策略,充分发挥本土资源优势,实行因地施策、发挥特长与弥补不足,挖掘出一条适应本地条件的成长路径。首先,全力推进建设举世瞩目的盐湖工业基地,在生产规模增加、创新驱动升级、技术服务卓越化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使盐湖工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力点。其次,全方位构筑全国清洁能源工业的高地,恪守新发展观,确保清洁能源产出更高效、品质更上乘、产业基地化及密集化发展,从而驱动清洁能源工业全方位跃升。再次,努力建设成为国际级生态休闲旅游胜地,最大程度地发挥生态文化旅游的资源潜力,不断优化基础服务设施,多样化旅游产品结构,提高旅游服务品质,生态旅游领域等一系列创新步伐获得成功,吸引众多旅客来访。最后,扎实推进绿色生态的农牧产品输出基地建设,大力转型更新农牧业经营模式,科学调整产业分布,强化产品品控管理,绿色生态的农牧产品发展成果显而易见,为本地农牧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些举措共同推动了青海的高质量发展,展现出地区特色和发展潜力。

  • 新西兰环境史:一个研究领域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2002 年以来,“新西兰环境史”虽然已经成长为全球南方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但却不为我国学界所熟知。该领域的起源、成就和研究取径与全球环境史的发展脉络紧密相连,同时具有自身的特色和问题。新西兰环境史研究偏爱森林、农业、生态入侵与物种交流等主题,既关注物质层面的生态和经济变迁,也重视文化和社会层面的作用。就研究路径而言,民族认同和生态帝国主义中心—边缘模式依然占据主要地位,但帝国网络叙事、在全球视野下关注地方生态变化或者追踪生态与文化要素的流动成为写作的新趋势。新西兰环境史研究脱胎于移民殖民地的历史背景,与新西兰人追寻自我身份和认同的问题密切相关。大多数研究围绕“新欧洲国家”的学术定位展开,局限于殖民时期白人男性与环境的关系。新的研究开始探索华人和毛利人的故事,从而挑战这种定位和欧洲中心论。

  • 新时代的创新建构与践行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1-09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生态文化是反应和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样态和形式,是生态文明的文化表征。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从综合创新的高度推动生态文化理论的生成,将生态文化看作是一个涉及整个社会意识领域生态化的广泛过程和结果,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生态文化发展的价值旨归,要求按照系统观念推进生态文化建设,这样,就形成了新时代生态文化理论,实现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推进,实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有机统一。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马克思观的 时代回响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1-23 合作期刊: 《求是学刊》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诉求,是马克思生态文化观在新时代的理论创新与生动实践。基于生态世界观、生态批判观、生态重建观三重论域,马克思揭示出自然与社会辩证交互、双向建构的对象性关联,在历史与价值维度上阐明自然异化的深层成因,探寻人与自然双重解放的整体性变革路径。马克思的生态文化观拓展了感性-人化-历史贯穿融合的生态哲学视野,确立了哲学-经济学视域复合统一的生态批判范式,指明人-社会-自然协同发展的生态治理路径,树立起科学与人文交融互构的思想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