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民族地区草原治理难题的破解之道:一个“制度一生活”的分析框架——基于S省H村的田野调查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重大任务,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草原环境治理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构成要素。通过对S省H村的田野调查,引入“制度一生活”的分析框架,立足于制度与生活互动的研究视角,对H村破解草原治理难题的深层逻辑进行考察。研究表明,政府与牧民社会的有效互动激活了牧民参与草原环境治理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这是草原环境治理取得丰富成果的关键。具体而言,政府不断增强政策性资源供给,通过加大资金供给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利用宣传工具造势,建构出浓厚的草原环境治理氛围;村集体组织则承接和传递政府各类资源,采取重塑村社公共精神和重构地方性非正式规定等柔性治理手段,唤醒了牧民对村社集体的信任与认同,实现了村社共同体的再造。在上述草原环境治理实践中,制度主体与生活主体持续互动,促使牧民认识到保护草原生态的重要性,看到了解决草原环境问题的可能性。于是,牧民开始主动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节约资源的准则,因而完成了草原治理中“无动于衷”到“被迫参与”再到“生态自觉”的重大转变。“制度一生活”分析框架的引入,拓展了草原环境治理的研究视角,增进和深化了对草原环境治理的认识。

  • 非农职业经历、土地流转对家庭农场主农业生产性的影响效应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陕西省 564 户种植业家庭农场微观调研数据,在考虑样本选择偏差和家庭农场异质性基础上,采用倾向匹配得分(PSM)模型探究非农职业经历对家庭农场主农业生产生态自觉性的净效应,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土地流转视角下非农职业经历影响家庭农场主农业生产生态自觉性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非农职业经历对家庭农场主农业生产生态自觉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高龄农场主非农职业经历对农业生产生态自觉性的影响效应较为显著:非农职业经历通过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和延长土地流转期限提高家庭农场主农业生产生态自觉性,且土地流转规模的中介效应影响更大。因此,政府应完善具备非农职业经历群体返乡创业激励机制,加大对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生态生产政策支持力度,并适度推进土地流转规模扩张及土地流转期限长期化,推动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三重自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需要达成三重自觉:一是生产自觉,把握生产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即生产过程的单向性与自然界的循环性的矛盾,生产的机械片面性与自然界的有机多样性的矛盾,生产技术的局部性、短期性与自然界的开放性、持续性的矛盾;二是生态自觉,生态文明要遵循以生态法则为核心的生态之道,即生态关联法则、生态智慧法则、物质不灭法则和生态代价法则;三是生命自觉,生态文明要立足于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价值,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生命共同体价值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实现生命共同体价值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三重自觉,对反思传统发展模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