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鬼神观念在商周之际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该转变奠定了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基础。殷人认为鬼神是一种有意识且能降祸福的存在,殷商社会中弥散着恐怖、祈福的氛围。经过孔子等儒家思想家的改造,鬼神成为人对生死本质、魂魄关系的一种认识,鬼神观中神秘、功利的成分被剔除殆尽,而人伦情谊则更为根本。周孔之后的鬼神观反映出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基础,即亲子之间的生死相依、传续不绝形成了中国人不朽观念的重要来源,家内伦理也为社会关系的不断感通、外推提供了根基与源泉。这种社会心态使中国人从根本上与他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死者永存于生者心中,历史能够在生者的精神中重现。这也构成了中国人最基本的人生态度,即本乎心性的情感人伦、显亲扬名的德业精神是解除天年之限的唯一出路。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公共舆论环境广泛认为网络社会心态总体偏消极且难以有效引导,这种认知加剧了公众及政府对网络舆论的消极态度,不利于建设清朗网络环境。从消极网络舆情事件出发,对2022年度10个案例的微博文本进行情感分析和主题词频分析,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寻政府回应影响网络社会心态的总体态势及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消极网络舆情事件中,网络社会心态普遍以中性或偏中性发展为主;政府回应态度总体偏积极,但与作为方式及回应内容并不匹配:政府回应内容是否符合公众核心合理诉求是影响网络社会心态发展走向的关键因素;不同诱因下政府回应层级存在“可调节空间”等。在优化网络生态治理过程中,应结合以上结论,通过充分认识网络社会心态中性化发展趋势、切实回应公众核心合理诉求及提高政府回应能动性等措施来引导网络社会心态积极发展。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公共舆论环境广泛认为网络社会心态总体偏消极且难以有效引导,这种认知加剧了公众及政府对网络舆论的消极态度,不利于建设清朗网络环境。从消极网络舆情事件出发,对2022年度10个案例的微博文本进行情感分析和主题词频分析,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寻政府回应影响网络社会心态的总体态势及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消极网络舆情事件中,网络社会心态普遍以中性或偏中性发展为主;政府回应态度总体偏积极,但与作为方式及回应内容并不匹配;政府回应内容是否符合公众核心合理诉求是影响网络社会心态发展走向的关键因素;不同诱因下政府回应层级存在“可调节空间”等。在优化网络生态治理过程中,应结合以上结论,通过充分认识网络社会心态中性化发展趋势、切实回应公众核心合理诉求及提高政府回应能动性等措施来引导网络社会心态积极发展。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新闻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国家治理》
摘要:复杂社会心态正在改变网络舆情样态,“泛舆情化”的舆情持续滋生,“舆情洁癖症”容易引发次生舆情风险,网络大V成为迎合特定群体意志和需求,“共情本位”超越“共识本位”充当舆情进化的动力源。网络舆情“共同体”特征在复杂社会心态背景下表现日益突出,网络舆情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迫在眉睫。加快构建网络舆情治理共同体需要围绕开放性、系统化、相对独立性、辩证式四种思维,价值引领型、组织约束型、利益导向型、情感联结型四大模式,自律者、协调者、把关人、明眼人四类对象精准发力。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06 合作期刊: 《北京青年研究》
摘要:“数字青年”出生并成长在互联网、信息化、数字化竞发的“数字时代”,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一个极具时代特征的群体。数字时代整体性社会心态与网络化文化姿态的续发展,置“数字青年”于数字化中心和群体性边缘的位置,这种结构性依赖与矛盾性现状所产生的网络流行语不仅反映了“数字青年"对社会现象及事物的现实态度,同时也映射了“数字青年"的青春精神、文化体验及其价值观。通过爬梳2014—2024年国内主要网络流行语,可以全面考察社会热点话题的生成与更变轨迹,系统检视流行文化的兴起与转变逻辑,能够深刻窥探新时代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裂变及其趋势。基于网络流行语的深度考察可知,“数字青年"所创造的全新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其在自我心态的转变中促进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且积极推动了整个社会心态和共同价值的重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2-20 合作期刊: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社会预期是一定时期社会心态的深刻反映,涵盖人们对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在近端或远端发展变化的主观判断。理性、积极的社会预期满足人们对可掌控、有意义生活等的需求,既可直接助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还可在威胁情境中补偿当下的不足,表现出预期反补效应。不过,宏观社会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凸显、经济增速调整以及社会不平等将会增加预期断裂风险,限制其积极作用的发挥。未来研究在进一步考察社会预期的表现与功能的同时,需就其内容、特征、功能、治理路径等方面深入推进。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摘要:“后现代社会”理论解构现代理论的理性根基,呈现出去中心化、去权威化以及去组织化的总体特征,倡导差异、容忍、协商和参与原则。社会转型期人们面临的矛盾更加错综复杂,心态特征变化明显。从“后现代社会”呈现的随机性、流动性、风险性、知识性、差异性、个别性、信息性等特征来考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人们的自信、从容、理性,同时伴随不安、迷茫等社会心态的媗变。积极社会心态培育要加强社会风险的应对意识、社会心态的引导意识、集体记忆的认同意识、制度设计的优化意识,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积极社会心态培育,同时要改革突发公共卫生安全的治理机制,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构建积极的社会心理疏导体系,增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正面集体记忆。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7-05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不断更替的网络流行语,反映出人们社会心态的变化。近年来,以“丧”“佛系”“躺平”等青年亚文化为代表的网络热词借助新媒体、自媒体等平台接踵而来,逐渐形成一种特定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亚文化现象。“躺平”青年是指放弃拼命工作、放弃努力学习、放弃积极生活的一类群体。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遭遇挫折和逆境时,往往会采取一种回避性的心理调节机制或退缩性的行为调整策略。“躺平”青年主要以“丧”、焦虑综合征和消极遁世主义作为现实表征,以期掩盖其“废”、现代性焦虑和防御性悲观的社会心态,具有低欲望、退缩性和习得性无助的行为规律。尽管“躺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青年在繁忙疲惫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得到暂时性的调节,但其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低欲望助推反向消费心理异化会影响社会的生产消费环节; 退缩性弱化了青年的奋斗动力,不利于社会奋斗精神的培育; 习得性无助导致了意义感的丧失,会使“躺平”青年否定自我生成性意义。因此,可以运用心理疏导培育“躺平”青年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利用奋斗精神涵养“躺平”青年“三气”,通过意义疗愈使“躺平”青年追寻到生活的意义乃至生命的意义。
分类: 社会学 >> 人类学 发布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近年来,反映青年社会心态的网络流行词不断地涌现,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高频网络词语的流行,既是当下青年群体面对压力时以语言载体表达的抗拒方式,又是一些青年工作生活状态的间接体现,更反映出亚文化状态下部分青年真实的职场感受。在高速运转的社会机体下,个体并非都处在光鲜的职场C位,适当的调侃或吐槽是一种疏解压力的表现。但“躺平”所表达的放弃奋斗的人生态度,其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存在着较大的冲突。当“躺平”成为群体行为时,极易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因素,对此应予以充分重视。从西方国家的矫治经验看,对不良思潮的防范治理受到私权利的制约,公权力介入的难度较大,社会矫治效果并不理想。当下,我国青年群体的“躺平”现象尚处在初始期。在引导青年成长时,应吸取西方矫治失败的经验教训,加大住房保障等政策的帮扶力度,加强对青年群体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