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图书馆学话语体系的研究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图书馆学 发布时间: 2024-10-04

    摘要:图书馆学话语体系有着较为复杂的组成要素与结构关系,包括话语主体、话语受众、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效果等主要部分。话语主体是话语体系中“人”的因素,与话语受众组成图书馆学的说者与听者。图书馆学话语主体包括学者、馆员等个人主体与教研单位、学术组织、图书馆等组织主体。话语内容是话语体系的直接表达与呈现。从形式上看涉及图书馆学术语概念、命题定律、论著语篇,从行为上涉及言说图书馆学的理论内涵、发展行动、价值意义、认同理解、未来愿景等的言语行为,从主题上涉及理论、应用等图书馆学内容。话语方式是话语表达的渠道与途径,分为正式话语方式与非正式话语方式。正式话语方式包括图书馆学论文、著作、报纸、报告等,非正式话语方式包括图书馆学会议、讲座、展览、预印本等。话语效果是在一定话语场范围内话语内容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狭义上是指话语内容对话语主体与话语受众的认知、态度、行动所产生的具体影响,广义上包括对社会的综合影响。

  • 结构·系统·根源: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三重前提追问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4

    摘要: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内涵特征层面的概括描述,更要进行“何以如此”的前提追问。基于结构剖析、系统关照、逐本溯源三个考察维度,在生产力中科学技术和劳动者是具有耦合、能动作用的驱动性要素,对生产力的认识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思考其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社会、人三者构成彼此互为前提的圆圈进行上升运动。新质生产力是高素质劳动者运用科学技术进行创新驱动,在积极、能动、和谐的人-物、人一人、人-自然关系中实现的生产力发展新阶段新形态,全体人民群众共同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前提基础与最终归宿。

  • 解构、转译与重构:公民意识的双重维度及其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形塑路径

    分类: 公共管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3-19

    摘要:公民意识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生性动力机制,其要素重构与价值转译对破解集体行动困境、培育互动式治理形态具有关键意义。既有研究多聚焦制度供给与治理技术革新,却忽视公民认知结构与治理现代化间的动态互构关系,导致新公共治理理论在中国场景的适配性阐释存在显著缺口。本文采用系统性文献分析法,对193篇中英文核心文献进行话语解构,构建"内源性认知结构-外显性行动框架"的双重维度分析模型。研究发现:公民意识在权力认知、义务认同与责任自觉层面形成内隐的价值锚点,并通过知识储备、能力素养与价值判断构成显性的治理参与图谱;其在突破治理信息不对称困境、重构政社信任契约、催化多元主体协同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治理增能效应。进一步揭示公民意识建构存在三重演进逻辑:制度供给的激变逻辑通过刚性规则重塑权责边界,公共空间的迟滞效应借助柔性互动培育参与惯习,文化基因的渐进调适依托伦理资源实现价值传承。基于此提出"制度-空间-文化"的螺旋式建构路径,为不同区域治理现代化进程提供差异化方案设计框架。本研究不仅拓展了新公共治理理论的认知维度,更为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公民意识测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治理效能评估提供了新的理论接口。

  • 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锁定还是提升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5-02-27 合作期刊: 《财会月刊》

    摘要: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采用 2011 ~ 2021 年我国 285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济数据研究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表现出显著的提升作用,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后仍成立;数字经济可通过改善要素结构与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间接驱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分区域来看,东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作用强度表现为“西部>东部>中部”,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正向影响程度表现为“中部>东部>西部”;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呈现出线性影响,而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则具有边际效应递减的非线性特征。

  • 数据要素的统计测算方法探究

    分类: 管理科学与工程 >> 管理科学与工程 发布时间: 2024-08-14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数字经济时代,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尖端信息技术正日益成为推动数据量指数级增长的关键动力。数据作为当代经济体系中的一种新兴要素,不仅在技术层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且在经济领域催生了一种全新的价值转换模式。文章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有效的数据要素统计测算方法,并将其作为产品建立其在市场中的流通机制。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数据经济的整体规模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估,而对数据要素的统计测算方法仍处于探索阶段。针对这一研究空白,文章提出了一套创新的统计测算框架,旨在为理解和高效利用数据要素提供科学、系统的指导。研究的核心分为三个部分:数据要素化水平、数据要素结构化水平以及对数据要素中数据关系模式的探索。关于数据要素化水平,文章深入研究了数据如何从原始状态转换为可在市场上流通的有形资产,构建了一个包含资源化、资产化和资本化多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这些指标进行了筛选和冗余度检验。在对数据要素结构化水平的研究中,综合考虑了数据特征的异质性、数据对象的异质性、数据关系的异质性和数据的时效性等关键因素,并基于上述因素构建了数据要素结构化水平的量化模型。针对同频数据与混频数据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不同数据关系进行精准建模和量化测算,深入理解数据间的复杂关系,为数据要素的有效管理和价值最大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 重大基础设施、匹配与人口地区分布——基于中国高铁建设视角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7-12

    摘要:实施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促进劳动力与生产要素更有效组合,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劳动者收入,优化人口地区分布的有效方式。本文以高铁建设为切入点,利用近两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及高铁线路开通数据,系统考察了重大基础设施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高铁建设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劳动者收入,从而吸引人口流入、扩大城市人口规模。进一步研究发现,高铁建设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是非均衡的,不仅取决于初始禀赋,还取决于产业结构、公共服务供给和制度环境等因素。本文研究展现了高铁建设与人口地区分布的关系,揭示了通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人口地区结构和激发经济活力的路径及实现方式。

  • 承接产业转移政策能够提升 转入城市经济韧性吗?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摘要:基于2007—2021 年中国278 个城市面板数据, 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法探究了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多维政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能提升城市经济韧性。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提升创新水平、促进企业集聚和优化要素结构是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强化城市经济韧性的主要渠道。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 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表现出一定的“益贫” 特质, 其对非资源型、胡焕庸线西侧和低市场化水平的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效果更加明显。研究结论验证了示范区政策对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积极作用, 为中国经济强韧性背后的制度优势这一论断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