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文本发生探察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从发生学的角度,可以把康德道德哲学之形成区分为思想发生与文本发生两个层面,本文关注后一层面。从文本发生看,后世作为既定事实接受的“三大批判”这个架构,是康德在完成第二批判的1787年下半年才形成的;第二批判从1786年11月的原拟作为第一批判修订版之“附加”成长为完稿于1787年6月的“第二批判”,机缘主要在于康德严格区分德性与幸福后被质疑者们一再诘问的定言命令如何可能以及善的意志之证成这两大难题。独立出来的第二批判之被命名为“实践理性批判”而非“纯粹实践理性批判”则发生在第一批判第二版修订完成(1787年4月)前后的两三个月期间,这就造成了《实践理性批判》的书名与其章节标题多为“纯粹实践理性”的不对称现状。

  • 伦理理解:黑格尔的当代价值与可能愿景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摘要: 黑格尔道德哲学或伦理学研究进入当代中国 , 需要回应时代精神的当代性与 话语体系的中国性。 黑格尔伦理思想在西方经历了“ 完全否定 —现实关注 — 内在证成 ” 的 路径 , 当代中国的黑格尔伦理思想研究缺乏理论与学术的 自 觉 , 中 国黑格尔研究需要一种 道德哲学意义上的启蒙与再出发。 从黑格尔现代性 自 由价值理念以及对其确证的哲学体系 解读中 , 可以发现黑格尔体系的“ 普遍性 ”特质以及“ 开端性 ” 的文化本位主义 , 从而理 解黑格尔体系的理论价值与知识局限 , 进而发现在黑格尔现代性意识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的伦理理解的可能路径。

  • “生命政治”的基础论证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只有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并试图使自己的生命焕发光彩的有生命者,才会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最大的“政治”,人就是这样的生命存在者。每个人都是有理性的存在者,他不但把自己而且也必须把他人视作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即不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的物件,因而具有人格性。理性和人格构成了“生命政治”的道德哲学基础。为“生命政治”进行道德哲学基础的奠基,内在地以系统论奠基和生成论奠基两种范式,前者将理性和人格性视作生命政治的道德基础,后者将这个基础扩展为生命者自身的自我呵护、自我持存,主体间以非政治的方式相互呵护、相互促进,国家和政府以政治的方式即以创造和分配公共善的方式实现生命的身体之善、外在之善和灵魂之善;实现“生命政治”的这三种方式,不是断裂的、分割的而是相互嵌入、相互促进的方式;在义务论的意义上,就是自我义务、相互义务和国家义务。在普遍交换、广泛交往和公共生活已经成为根本的社会形态时,国家之于“生命政治”的意义已经完全突破了自我呵护的有限性、民间互助的地域性,而具有了最大的公共性,在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突袭人类社会的时候,国家作为就更具有整个人类的意义。在公共卫生危机严重威胁个体生命的场域下,如何在资本、权力和生命之间进行价值排序,直接决定着国家的道义性和正义性程度。一个国家的合理性和进步性程度不是靠承诺,更不是靠强制性的伦理辩护而定,而是视其实现道义和正义价值的程度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