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社会理论并不缺乏内容,缺乏的是对理论和概念生产这一过程本身的反思。本文在批判以语用学对理论生产同时,考虑了“历史/民族-规范”这一本土化运动中的张力,提出“社会思想-社会结构”两种理论生产的概念化模式。前者源于学人对学术主体性的追求,借由社会思想发展其理论;后者源于学人对学科规范性的追求,通过对当前社会结构的抽象而发展其理论。本文随后分析了这两种模式在合法性与影响力上的差异,仅供反思。以期为其他对这场知识运动的审视提供有益参考。
[V5] | 2025-04-08 09:23:21 | PSSXiv:202403.00007V5 | 下载全文 |
[V4] | 2024-06-04 17:37:50 | PSSXiv:202403.00007v4 查看此版本 | 下载全文 |
[V3] | 2024-05-14 17:33:02 | PSSXiv:202403.00007v3 查看此版本 | 下载全文 |
[V2] | 2024-04-17 17:48:25 | PSSXiv:202403.00007v2 查看此版本 | 下载全文 |
[V1] | 2024-03-18 09:21:33 | PSSXiv:202403.00007v1 查看此版本 | 下载全文 |
1. 反时间脱嵌:中国农村积极应对老龄化的主体实践及政策启示 | 2025-04-16 |
2. 数字化转型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 2025-04-16 |
3. 政府资助对慈善捐赠和志愿服务的有条件挤出/挤入模型:来自中国社会服务机构的证据 | 2025-04-16 |
4. 社会组织向社会企业转型的实践路径——以Z市H残疾人帮扶中心HD家园为例 | 2025-04-16 |
5. 新时代社会组织与政府间关系的三重维度与演化逻辑 | 2025-0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