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艺术自诞生伊始即与社会密切相关,肩负着政治、宗教、道德等社会职能,带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严格地讲,艺术介入社会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只不过理论较之实践发展得更为迟缓。二战后,介入文学逐渐兴起,经由萨特的理论总结走向了巅峰。萨特认为,文学应当介入社会、服务社会,并参与到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建构之中。这一观点遭到了加缪、巴塔耶、阿多诺、罗兰窑巴特等众多理论家的批判。其中,阿多诺以康德、黑格尔关于艺术自律、他律的论述为契机,认为萨特的“介入文学”观具有鲜明的功利主义色彩与极端政治倾向,很容易被文化工业所利用。在阿多诺看来,如果艺术一定要介入社会,必然是以自律性为前提,通过艺术作品的审美形式表现出社会的客观意义与政治潜能。唯有如此,艺术对社会的介入才能够彰显出艺术所具有的真理性与批判性,并获得美学上的合理性。
[V1] | 2024-09-06 09:26:47 | PSSXiv:202409.00375V1 | 下载全文 |
1. 王铎书法在日本的传播及其文化反哺现象研究 | 2025-04-25 |
2. 艺术与审美的离合及本体重构 ——兼论艺术泛化时代的定义可能 | 2025-04-25 |
3. 重识《柳碟缘》:中国早期无声电影《青花瓷盘的传说》考辨 | 2025-04-22 |
4. 段建珺剪纸艺术传承的美学意义——《段建珺剪纸》浅谈 | 2025-04-22 |
5. 《蒙古族服饰文化史考》:展现北疆服饰文化的壮丽篇章 | 2025-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