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论文将收入水平、产业转移和碳生产率纳入统一框架体系,探讨2001—2019年全国30个省份收入水平对碳生产率的空间效应及产业转移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收入水平和碳生产率的区域差距总体有所减缓,但依然较大;缩小“高—低”收入组间和“高—低”碳生产率组间差距是推动区域平衡发展的关键所在。(2)提升“高收入”和碳生产率“高效区”的收入,能促进碳生产率提高,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移;提升“低收入”和碳生产率“低效区”的收入,相对劳动力成本优势依然存在,有利于促进产业迁入,但迁入产业对能源的高度依赖性,反而抑制了碳生产率提高。(3)收入差距缩小产生的技术创新效应,对碳生产率的提升效应推动了整体区域碳生产率的平衡发展。总之,加大“低收入”区收入水平,引导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密集型产业向碳生产率“低效区”转移是实现“双赢”目标的重要路径。
[V1] | 2024-11-01 09:44:03 | PSSXiv:202411.00239V1 | 下载全文 |
1. 退休女性如何成为环境治理的主体———基于浙南“南塘大妈护河队”河道管护实践的考察 | 2025-04-24 |
2. 环境战略升级能否提升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数字化转型的驱动与赋能 | 2025-04-22 |
3. “双碳”战略目标下先进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 | 2025-04-22 |
4. 中国地区生态效率的空间特征及收敛性分析 | 2025-04-18 |
5. “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内蒙古生态环境治理进路探究 | 2025-04-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