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详情

企业投资“脱实向虚”、内外部治理机制与审计定价——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摘要: 企业投资“脱实向虚”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较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有效的审计活动能否及时识别企业投资“脱实向虚”中的潜在风险及不利影响并最终反映于审计定价上,是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选取2013-2021 年我国沪深 A 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面板回归模型探析企业投资“脱实向虚”对审计定价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企业投资“脱实向虚”程度越高,审计定价水平越高;(内部治理层面,企业投资“脱实向虚”行为显著提高了代理成本,增加了审计服务的难度与风险,促使审计师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外部治理层面,分析师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投资“脱实向虚”负面影响的扩散,并对股价产生影响,提高了审计师对风险的感知,进而强化了企业“脱实向虚”投资行为对审计定价的正向影响。以上结论均稳健。拓展性研究发现:分析师关注会对代理成本的中介效应发挥调节作用,审计师对企业投资“脱实向虚”行为的敏感度在国有企业、中西部地区、融资约束高的企业更加强烈。据此提出,政府需完善市场机制,加强金融监管:企业要优化资产配置,警惕非理性投资行为;审计行业要强化风险意识,保持职业谨慎;分析师行业应提高分析师专业能力构建更完善的分析师市场体系。最终的研究结论为政府监管部门、企业以及审计服务中介机构认识“脱实向虚”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为企业升级转型以及审计服务质量的改进提供了经验证据。

版本历史

[V1] 2024-11-14 16:57:00 PSSXiv:202411.00994V1 下载全文
点击下载全文
在线阅读
许可声明
metrics指标
  •  点击量240
  •  下载量78
  • 评论量 0
评论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