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纪中叶以来,医学领域出现了对疼痛认知的主观性转向,即认识到疼痛不一定与实际存在的身体损伤相关,而是一种受到心理、文化、社会等复杂因素影响的主观感受。认可并强调疼痛的主观性产生了一系列社会影响,比如拓宽了对疼痛的研究范围,提高了针对癌症疼痛、慢性疼痛的治疗水平,但也为医疗实践带来了独特的挑战。特别是在疼痛评估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尊重患者疼痛主诉和需要将其转化为客观数值的矛盾。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个用客观数值捕捉主观体验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的现实困境,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炼了两个基于主观性与客观性概念而搭建的解释框架,分别将疼痛评估看作以通约为核心的标准化手段和来自医护人员的专业判断。在利用经验材料对这两个解释框架的适用性进行辨析后,本文进一步提出了第三个解释框架,指出将疼痛评估作为“以物为中介的沟通过程”更加符合田野调查中观察到的经验现象,也有助于超越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二元框架。疼痛评估实际上是一种捕捉不确定性的努力,对其社会后果的考察需要关注物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V1] | 2025-03-26 13:16:48 | PSSXiv:202503.03266V1 | 下载全文 |
1. 资源匮乏型乡村何以激活农民主体性?基于“价值一制度一组织”分析框架 | 2025-05-18 |
2. 文化现代化进程测量的一种设计和尝试?一一以日本社会为对象 | 2025-05-18 |
3. 文化活化+社会服务: 社会工作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路径研究 | 2025-05-18 |
4. 情景嵌合与共生赋能:内生型社会组织 参与社区养老服务路径研究 | 2025-05-18 |
5. 生态与心态适配:费孝通的社区发展思想及其对社会工作的意义 | 2025-0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