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基于人性的法律才有可能获得完全的理解。在人所创制的法律中,它首先有着社会性的存在感,而一种守法的文化,也需要在社会互动中基于彼此相互性的关系而生成。法律是一种文化,是对自然说“不”的规则生产,由规则进而演变成为成文的法律。人服从于法律,有赖于人群间的持续互动。同时,人自身的不一致性,使得法律的规则根基于人的规则认同,而这种认同的生成有赖于社会之中的得失平衡的互惠。总体而言,社会秩序的出现是作为法律副产品而存在的,法律的问题必然会触及到对一和多这一社会与文化本体论的讨论。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传统农业社会时期,祈雨作为一项重要的仪典广泛实践于国家与民间社会之中。在革命的话语体系以及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祈雨被贴上“迷信”的标签之后便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因此,早已失去既往意识形态支撑的祈雨仪式即便被组织起来,其目的也绝不是祈雨,而是夹杂着其他的利益诉求与考量。基于太行山区桃园村复原的祈雨仪式的田野调查,发现活动的组织者为了顺利将这项中断了五十多年的仪式重新启动,构建出一套新的话语体系进行策略试探以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可以说,仪式的复原既是社会记忆的再现与重构,更是乡村政治的仪式表达。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栗树,构成了当地农民的生计基础,并一度成为多方争夺的对象乃至引起纠纷的源头。在某种程度上,这类纠纷凸显了栗树在当地社会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农产品流通风险的增加,加之更多替代性生计方式的出现等,栗树似乎正在转型之中丧失其重要地位,而相关纠纷的消弭也从侧面支持了这种判断。但实际上,在现代社会的风险之中,栗树正由农民的生计基础转为生计保障而仍占据重要地位。在采取了“争树”与“弃树”的两极行动后,农民开始转向“守树”,为此,纠纷也将以新的形式在乡村社会中重现。基于此,乡村社会转型将呈现出由循环与融合共同构成的钟摆现象,而这反过来也预示了乡村社会的整体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