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发布时间: 2025-03-03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对于理解家庭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在家庭变迁过程中,妇女角色转变突破了婆家的框架,外嫁女儿在娘家的身份由“外人”转变为“自己人”,女儿与娘家父母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基于在湖北宜昌农村的田野调研,分析当前农村年轻一代女儿角色转变的表现、形成逻辑及其影响。女儿角色转变体现在婚姻支付、亲属称谓、婚居模式、权责关系、家产继承和日常互动等六个层面。女儿角色变迁深度嵌入农民家庭转型过程,家庭关系简单化、父母对女儿养老的预期增强以及小家庭面临的现代性压力等因素共同强化了女儿与娘家父母之间的关联。女儿角色变迁不仅直接改变了女儿与父母之间的互动方式和互动频率,而且促进了家庭策略调适与家庭关系重构。女儿角色变迁是中国家庭转型的一个缩影,并进一步影响中国家庭转型过程。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摘要:宗祠文化作为乡村内生性公共文化,在后打工时代的东南沿海地区开始重新进入乡村生活,宗祠作为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具有三种功能:一是作为“地域乡俗符号的传播空间”,宗祠建筑语言是体现地域乡俗文化的凝固符号;二是作为“‘初属群体’交往的传播空间”,宗祠活动与仪式具有对村落成员共同体精神的培育和社会化人格的养成作用;三是作为乡村“文化软治理的传播空间”,宗祠文化蕴含的治理因子发生现代价值转换,承载当代政法治理的延伸和补充,实现农村社会微治理目标。合理更新和利用传统良性"宗祠文化",并与当代公共文化互嵌、互构,实现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乡土伦理文化传承及乡村人文景观的丰富,使传统宗祠文化发生价值更新与重构。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发布时间: 2024-12-19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在新时代,如何充分运用民俗文化传统,发挥“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在日用而不觉的文化浸润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俗学界应当深入探讨的关键性问题。文章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特性,从精神信仰、口头传统与民间文艺、民俗生活等角度入手,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条路径:首先,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认同最关键的核心部分是共享的精神纽带,对与民族精神传统相关的仪式活动与活动空间,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并积极传承保护;其次,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是民族的历史、情感、价值观与审美意趣的语言与行为载体,从中提炼出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传统与表达方式,可以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内聚力与“黏合剂”;最后,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民俗生活传统与仪式实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形、有感、有效的活动载体。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发布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晋南P村老年协会礼俗实践的考察,从外部资源获取、活动空间拓展、主体性获得等方面对乡村老年协会的快速发展做了系统解释,并基于嵌入理论,从“环境嵌入—组织嵌入—双边嵌入”三个层次分析了老年协会礼俗实践的行动逻辑。结果显示,老年协会良性发展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通过对传统礼俗的发掘与利用获取外部资源;二是在合法性认同、组织价值与意义建构中不断拓展活动空间;三是依托礼俗活动获取稳定的经济来源,进而获得组织的自主性.老年协会依循政策变化与老人自觉意识觉醒成立组织;通过嵌入地方组织和乡村政府,构建起组织认同、扩大组织对外的影响力;同时与村两委实现双边嵌入,获得持续不断的行动力,促进老年协会的稳定发展。基于此,提出乡村社会组织培育的三个基本条件,即获得组织合法性和经济独立性、实现社会公益和互益、有持续的行动力来源。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文化建设是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挥着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但嵌入性治理逻辑下乡村文化建设“悬浮化”,内生性乡村乡土文化价值失序衰落等困境制约着乡村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在此背景下,马庄村搭建了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文化建设框架,并以乡村精英群体充当乡村文化建设中综合利益表达的“中间层”,传递国家权威意志,表达乡民意愿,凝聚乡村文化建设合力。马庄村在文化转型中采取的具体做法为解决当前乡村文化建设困境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因此,文章基于对马庄村这一典型的研究,对乡村文化的转型逻辑及转型成效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为现阶段处于转型期的乡村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泰国的政党政治发生了重要转变,原来的代理式政党被以项目为基础的纲领式政党取代,国家和社会组织在乡村地区推行了许多发展项目。文章运用集体欢腾的概念,对泰北乡村的农家乐项目进行民族志描述和分析。农家乐项目的实施过程嵌入在地方文化实践当中,表现为项目在原有的有灵空间中展开,通过多主体参与的方式来实现,以及项目实施过程所具有的集体欢腾的特点。文中将这种项目治理模式归纳为欢腾式发展。欢腾式发展的成功之处在于强化了社区的共同体意识,项目实施过程的意义超越了用单一的经济发展指标考量项目实施结果的意义,而国家权力和其他社会力量的绩效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以实现。项目实施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社区生活的丰富性、开放性以及重组的可能性应当成为国家与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民族地区以村社为基础的制度和文化形式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在乡村都市化进程中,傣族村社制度在村社成员的生产生活团结体系、基层政治管理、村社内外的社会交往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但傣族村社成员在市场、国家、村社等场域的互动中,综合了文化传统、规则以及个体行动,实现了村社团结方式的创新,传统村社组织结合基层民主政治形成新型管理方式,村社成员与外来人口形成了相互依存且互不干涉的和谐相处模式。傣族村社制度在乡村都市化的进程中,把日趋分散的个体重新整合起来以应对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风险,并重塑城市化所带来的流动性与村社整体的关系,在基层社区治理中走出了一条以村社成员为主体、自下而上的发展路径。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传统农业社会时期,祈雨作为一项重要的仪典广泛实践于国家与民间社会之中。在革命的话语体系以及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祈雨被贴上“迷信”的标签之后便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因此,早已失去既往意识形态支撑的祈雨仪式即便被组织起来,其目的也绝不是祈雨,而是夹杂着其他的利益诉求与考量。基于太行山区桃园村复原的祈雨仪式的田野调查,发现活动的组织者为了顺利将这项中断了五十多年的仪式重新启动,构建出一套新的话语体系进行策略试探以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可以说,仪式的复原既是社会记忆的再现与重构,更是乡村政治的仪式表达。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有着丰富的基层治理资源。以往的研究在实践上侧重于汉族地区基层治理,忽视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形态。在理论上更多地从乡村自治角度来加以研究,忽略了国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介入。本文基于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寨老制”相关文献资料,从国家化角度重新认识少数民族基层治理结构的内生性演化。在治理单元上,传统国家通过“改土归流”,将具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封建村寨共同体转变为承担国家政治责任的村寨共同体。在治理主体上,传统国家通过“以职代役”,将村寨头人纳入国家建制体系。在治理规则上,传统国家通过“因俗而治”,将乡村习惯法融入成文法。当然,上述国家化的努力也受到村寨特有民族性的影响。在政治责任上,“田荒粮不荒”带来村寨的“越级上告”,“以职代役”的村寨头人“听调不听宣”,“以俗入法”仍难以改变“争讼不入官府”。传统国家在溶解土司制度之后,仍然需要面对“一村一寨”,而非“一家一户”,由此形成以村寨为单位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在后非遗时代,经历了“遗产化”进程的传统村落民俗资源,深刻影响着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文章主要从“传统民俗”与“公共文化”的互动关系入手,采用民俗学田野调查的方法,探究作为代表性民俗类非遗的扬州吴桥社火,在村落日常生活领域动员地方政府、学界和商家等多主体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行动逻辑问题。研究发现,传统民俗活动在现代乡村中留存的仪式内容往往被简化,但是其内嵌的文化性和精神性意义却在代际记忆中得以保留和传承,成为彰显乡土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同时,民俗类非遗借助乡村公共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利用机制,能够进一步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发布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高嫁妆构成闽南农村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考察发现,不同于传统习俗,改革开放之后的农村高嫁妆是当前社会结构下农民婚姻实践的产物:农民家庭良好的经济条件和明显的经济分层构成高嫁妆再生产的客观前提;农村妇女的依附性地位为高嫁妆再生产提供内在动力;农村父母主导的本地通婚是高嫁妆再生产的社会载体。晋江农村的高嫁妆实践打破了“彩礼—嫁妆”的婚姻交换框架,具有相对独立于彩礼支付的功能性意涵,它提升了妇女在夫家的地位但没法改变妇女依附夫家的地位,也将贫穷阶层的女儿排斥在本地通婚圈之外。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教育经济与管理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9-18
摘要:全球化与多元文化并存的现代社会中,种族歧视与文化偏见依然广泛存在,严重影响少数族裔的社会融入与发展。以加拿大华人群体为例,职场、教育及住房等关键领域中系统性歧视问题凸显,背后的原因涵盖文化差异、种族偏见、社会结构不公与历史政策等多层次因素。通过多元文化教育的推行、完善反歧视法律、强化社区支持,以及调整舆论与经济政策等措施,能够从制度层面消除歧视现象,保障华人群体的合法权益,促进其社会融入。这些系统性变革不仅有助于减少歧视,更为实现社会公平与和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发布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中华民国的成立,尤其是“五族共和”主张的提出并成为基本国策,促进了“中华民族”这一观念在民国初年的发展。首先,认同和使用这一观念的人增多起来,而且就民国初年人们对其的使用来看,已不再完全是“汉族”涵义,而具有了“中国民族”的涵义,可作中国境内各民族解。其次,对“中华民族”是出于“一元”还是“多元”中华民族是“土著”还是“外来”以及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等问题展开了初步研究,成果之一就是强调各民族“同出一原”,都是“黄帝子孙”并经过几千年的交往交融,已成一族。再次,提出了“合汉、满、蒙、回、藏五大族而成”的“中国国民”“大中华民族”和“新中华民族”一类的观念,这些观念对后来的“中华民族”观念在五四时期的发展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最终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民族”这一观念在民国初年虽有了初步发展但远没有形成,其最终形成的标志是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12月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的发表。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摘要:本文从陕北非遗的生动演绎、陕北文化的魅力所在、守护陕北文化标识、陕北文化非遗的发展四个方面对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阐述、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它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发布时间: 2024-07-15
摘要:借助文化标识可以推动社会团结。本研究以上海市A社会工作机构Q工作站开展的依托茭白叶编结技艺的禁毒社会工作服务为例,探讨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社会团结的实践逻辑。研究认为,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社会团结,是一个经由分工互动进而发挥集体意识凝聚作用的过程。Q工作站的实践表明,戒毒康复人员基于仁爱之情,并经由分工互动中对茭白叶编结技艺所内涵同伴关系伦理与交往规范的认可与内化,彼此可以实现团结互依。受分工制作茭白叶作品体验的影响,茭白叶编结技艺所内涵的“坚持终有所获”的隐喻式话语以及“编结陶冶情操”的功能式话语成为共识,戒毒康复人员和社区居民在此引领下做出了消解社会排斥所要求的改变,进而实现了群体团结。此一实践过程揭示出,为规避社会解体的现代性症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行动依托,这一过程也充分彰显着中国“和合”与“心知”的文化传统。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摘要:以《盘王歌》为个案,梳理了其流传在湘粤桂黔滇民间的不同抄本(异文)的具体区域、文体形式、主要内容及其特点。从中可以看出,瑶族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的典型个案,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观念,其表现有四:慎终追远的虔诚意识,多元一体的族源意识、中华文化的认同意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