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对气候变化的沿海和海洋生态环境国际法律治理与中国因应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08 合作期刊: 《江海学刊》

    摘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综合报告指出,人类排放温室气体等活动已导致全球升温约1.1°C,致使全球每个区域都已感受到因人类活动而造成的气候变化影响。这一结论引发了国际社会在国际法层面治理沿海和海洋生态环境以应对气候变化的讨论。应对气候变化的沿海和海洋生态环境国际法律治理存在环境正义贯彻不充分、减缓和适应法律制度设置不平衡、国际法律规范运行状态不协同等问题。上述问题有两种潜在的解决方案:制定《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的新执行协定,明确缔约方负有应对气候变化的沿海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性义务;对既有国际法律规范进行解释和完善。但是,这两种方案各自面临着制定共识难以达成、气候变化应对义务和海洋环境保护义务混同的挑战。中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沿海和海洋生态环境国际法律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之决定的指引下,可考虑通过国内参照性模范立法,以及向国际社会提出既有国际法律规范完善和解释的中国方案,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的沿海和海洋生态环境国际法律治理的良性发展。

  • “适配-共振” :以数字包容推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可及的行动逻辑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03

    摘要:公共服务的数字化进程在农村场域中始终难以稳定推进,这进一步加剧了城乡间、阶层间“数字鸿沟”的扩大,也使农村成为增强我国整体公共服务可及性的核心地区。数字包容推动下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可及,在伦理与技术维度、供给与需求维度、科层制内部政策对接维度的“三重适配”是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的先行基础。无论是强调数字治理再治理的数字包容,还是聚焦均等化再适配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可及,二者具有共同的公共价值底色。识别数字包容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可及的“共振频率”,在价值重拾、技术重构、主体重塑的“适配-共振”中找寻平衡,是达成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的可能选择。“适配-共振”是基于中国公共服务现实而做出的、用以粘合行动与价值的联接性知识建构,它旨在探索一种动态协调总量与均值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 平台组织兴起与国家治理功能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03 合作期刊: 《社会学评论》

    摘要:基于全国多地政府部门的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本文 以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为例,通过分析其运作时涉及信息、协调、监督与管理的诸环节,揭示了平台组织给国家治理功能带来的变化。平台组织使得过去依赖地方提供信息的中央可以直接与公众对话,基层政府转变为“借渠道”和“要数据”,重塑了需求回应过程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国家通过平台组织将识别回应社会需求的任务变成政府、平台企业、公众的共享任务,由此社会突触与国家中枢相连,促进了资源共享并重振了团结。围绕着平台组织形成的内外部监督评价,不仅使国家以新的方式“看到”社会,也使公众更清晰“看到”国家。在上述过程中,平台组织运行围绕着精确性达成目标——这亦成为平台组织运行管理的主要特色。这一特征与地方治理能力、公众需求之间的张力也构成了重大 的时代性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