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数字时代纪检监察学知识生产的机制与路径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党务工作理论与实践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6

    摘要:知识生产是纪检监察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实践成果。数字时代纪检监察学的知识生产迎来重大契机。数字技术不仅促发了文科范式的智能革命,而且推动了纪检监察工作模式的创新转型。数字时代,纪检监察学知识生产逻辑呈现技术驱动、理论奠基、素材供给三个维度,纪检监察学知识生产机制具体表现为研究方法数字化推动理论知识聚变,纪监理念数字化推动制度知识更迭,工作方式数字化推动实践知识创新。数字时代纪检监察学知识生产应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制度保障为基础、平台创新为支点、技术升级为手段,推动纪检监察学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要求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6 合作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是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的必要前提;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转化融合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制度建设与治理效能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要着力抓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方面谋划和推进改革。

  • 中国云南与老挝跨境腐败治理比较研究:基于PDCA循环法的视角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5

    摘要:一直以来跨境腐败犯罪都是澜湄区域关注的重点,由于涉及到不同国家的制度和文化,腐败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学界从反腐跨境法入手分析反腐跨境的新成果与创新路径,以国际合作理念为立法基础加强跨境腐败的法律建设,大多是宏观的角度。本文从微观角度就澜湄区域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云南省和老挝腐败治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利用PDCA循环法先从小块区域边境的腐败治理入手,提出可行方案,执行检查,最后处理,将没有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周而复始,螺旋上升,最后可能无法得出完美的边境腐败治理方案,但是能够提供一个思路,未来澜湄区域跨境腐败治理还需进一步加强。

  • 澜湄区域反腐败合作经验与成就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发布时间: 2025-04-25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将出台反跨境腐败法,以及《监察法》修正草案公开征询意见,充分彰显了中国深化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决心。本文回顾了澜湄区域反腐败合作的进程,得出区域反腐败合作的成就,进而发现澜湄区域仍然面临域内法律制度差异、资源和能力限制、跨国腐败犯罪复杂性以及公众认知与参与度有待提高等反腐败挑战。未来,澜湄反腐败合作应从深化合作机制、强化技术创新与合作,加强公众参与与教育等方面出发,不断推动建设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

  • 基层政府何以创造性执行农村试点政策?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5

    摘要:在多重约束性情境下,基层政府何以创造性执行农村试点政策?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方法,聚焦云南省Y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实践过程,从“压力一能力”的分析视角出发,展现了基层政府创造性执行能力的建构过程。研究发现:第一,在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政府既需应对科层体制刚性带来的资源错配与路径依赖,又需化解复杂治理任务衍生的风险积聚与问责压力,倒逼政府通过系统性能力建构突破治理困境。第二,基层政府能力建构遵循三阶递进逻辑:资源重构依托弹性化资源网络的建立;风险控制依靠目标序列优化与试点嵌套策略;知识生产依托信息基础设施和协同创新网络,三者形成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基层政府在情境压力中进行自身能力建构的内在逻辑以及创造性执行的实现机制,丰富中国试点研究的一般性理论,拓展创造性执行的研究图谱,也为地方性实践提供参考。

  • 部门博弈、制度同构与干部人事安排——来自地方文旅机构改革的证据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摘要: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新时代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机构改革中的干部人事安排,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收集了2018年中国省市两级文旅机构合并数据,实证探析机构改革背景下的人事安排逻辑。研究发现,部门博弈和制度同构的共同影响使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干部人事安排形成了多元策略。其中,部门博弈发挥直接作用,但是会受到纵向同构压力的约束。地方政府对新机构的使命定位倾向于与上级保持一致,并在人事安排方面与之“同构”,但呈现出“约束下的自主性”特征。这一研究丰富了政府机构改革的研究内容,为优化政府机构改革和干部人事安排提供了经验依据。

  • 中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与高质量发展效应分析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求是学刊》

    摘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是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2014一2021年全国620个县域的数据,详细测度中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并实证检验其高质量发展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各区域间存在一定差异。县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有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和农村产业融合两条渠道实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和农业产业比重相对较大的地区,县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强。由县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驱动产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共同富裕促进效应、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提升效应和生态环境改善效应。

  • 城乡融合背景下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规划研究———基于空间三元辩证理论的视角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城乡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看城乡融合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全面休闲时代的到来,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的规划面临重大发展机遇。文章以“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的现实需求”为问题导向,引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运用三元辩证法分析框架,从“空间实践一空间表征一表征空间”3个层面解构分析空间三元辩证理论与乡村公共空间规划的逻辑关系,论述了“三元辩证理论”视角下的空间规划诠释以及三元辩证理论对空间规划的现实指导意义,并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对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进行发展策略剖析,阐述了以自然景物与文化遗产为要素的审美舒缓型休闲空间、以轻松快意为目的的娱乐体验型休闲空间,以及以亲情友情为基调的社交聚会型休闲空间的表征空间规划策略。以自然景物与文化遗产为要素的审美舒缓型休闲空间建构主要体现在优化原生性生态空间基底,注重乡土景观资源统筹,以及以“休闲构想”为驱动,塑造乡村公共空间形态“主题化”两个方面;以轻松快意为感受的娱乐体验型休闲空间规划主要体现在系统化整合娱乐资源,打造乡村娱乐体验品牌,以及注重乡村公共空间“商品化”和“真实性”的均衡发展两个方面;以亲情友情为基调的社交聚会型休闲空间规划主要体现在发掘地域文化特色,塑造乡村空间规划的精神内核,以及加大治理体系建设,确保多元社会利益平衡两个维度。研究提出在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休闲公共空间的规划受到制度、资本、社会和文化要素的综合影响,基于空间三元辩证的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规划策略的提出,对于满足乡村精英、农民、规划师、资本、游客等多方社会力量对乡村公共空间的诉求,具有重要现实指导价值。面对三元辩证逻辑下乡村休闲公共空间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推进乡村休闲公共空间的健康发展,需要构建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的协同发展机制,最终达至有机协同发展。文章的机制和策略分析有助于引导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优化乡村环境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双重目的。

  • 邻长制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运行机理及治理效能——以安徽省亳州市B县为例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安徽乡村振兴研究》

    摘要:在构建乡村“一核多元”治理格局中,党组织是基层治理的领导力量。文章基于安徽省毫州市B县邻长制基层组织体系的建设和实践,探究党建引领乡村社会治理的运行机理及治理效能。党建引领乡村社会治理的运行过程包含以组织在场为前提的嵌入过程、以激发社会活力为核心的赋能过程、以多元参与为导向的共治过程;党组织嵌入、文化嵌入和制度嵌入保障组织的有效在场;组织吸纳、价值观念培育、制度保障和多重动员实现对社会主体的激活赋能;在党组织有效在场和对社会主体激活赋能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强化、党员示范作用发挥、村民参与基层公共事务治理的党群共治目标。

  • 金砖国家反腐败国际合作:现实与前瞻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廉政文化研究》

    摘要:金砖国家普遍存在的腐败问题已成为制约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挑战,因此,金砖国家将反腐败合作列入共同探讨的新合作领域,并取得了系列进展。虽然有国际公约、双边条约和国内法等法律框架的支持,但要取得反腐败国际合作实效,金砖国家仍然面临着合作机制化水平不高、美国与欧盟等外部势力的拉拢和分化以及各方法律协调不易等诸多现实挑战。中国作为推进金砖国家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建设性力量,不仅要夯实法治根基,统筹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更要在优化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外交努力将金砖国家反腐败国际合作走深走实,推动构建一个公正科学、权威高效的国际反腐败新秩序。

  • 结构嵌入与流程再造:基层数字技术平台有效运作的核心机制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学术交流》

    摘要:数字技术平台在基层治理中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但其运作绩效却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数字技术平台是通过何种机制深度嵌入基层科层体系并有效运作,成为一个函需回答的重要命题。基层数字技术平台有效运作的前提在于深度嵌入基层核心权力结构,成为基层核心权力运作的载体。在此基础上,经由基层核心权力的平台化运作带动科层组织根据“技术逻辑”重构进行流程再造,进而重构“适配”平台运作的政府流程,数字技术平台才真正实现与基层治理体系的有效嵌入与深度融合。基层治理有其内在逻辑,治理主体的注意力也是有限的,数字技术平台在基层的建设应用中需要加强整合性顶层设计,使其真正发挥优化基层治理的效用。

  • 区域导向型政策中政府实施方式的实践经验和重点方向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学术交流》

    摘要:区域导向型政策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关键抓手,地方政府作为这些政策的实施主体,其实施方式既受到了特定政策目标和地区票赋的影响,又直接决定了政策效果和发展方向。在中国的实践中,政府实施区域导向型政策的方式主要有干预主导型、自发合作型及培育引导型三种。三种实施方式都有其独特的实施特点和适用条件,对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其中,干预主导型的实施方式可以直接带来短期的经济增长,但是缺少保障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机制;自发合作型的实施方式一般通过细化分工、加强协作,实现各区域共同发展与繁荣;培育引导型的实施方式能够充分地引导和调动市场力量,有助于形成区域发展的长效机制。因此,在制定区域导向型政策时,应合理设计政府实施方式,更好地协调地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区域导向型政策的效能。

  • 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国家治理发展与完善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智库理论与实践》

    摘要:[目的/意义]以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上的主要命题。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创新,核心指标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本质是以创新为纽带实现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跃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根本上离不开新质生产关系的构建,总体上,要求国家治理能够适应和促进创新的活跃和扩散,因此,必须要积极发展和完善面向创新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法/过程]根据对创新和创新扩散活动根本特点的分析,得出相应面向创新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完善国家治理的思路。[结果/结论]研究认为,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国家治理体系必须在6个方面进行完善:一要塑造鼓励创新的全社会的文化氛围;二要去行政化,建立更加开放和公平的科研体制;三要打通产业和科技体系之间的制度隔;四要在科教产业等各相关领域用好市场和政府2种机制;五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的产业经济社会体系;六要以法治促进创新,保障创新。

  • 河南省“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政策扩散实证研究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南都学坛》

    摘要:政策扩散是政策实施与推广的重要方式。基于政策扩散视角研究河南省“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贯彻落实,可以梳理政策时序、刻画空间特性、厘清扩散机制,为战略实施提供具象支撑和科学依据。研究发现,河南省“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政策扩散的“S型”特征明显,空间特性符合“领导一追随”等级效应,主要机制特性为行政指令。同时,政策扩散存在力度不足、覆盖不全、机制单一等问题,需要通过持续加大政策推广执行力度、科学布局政策扩散整体脉络、优化扩散机制、加强政策创新等措施改进政策设计,切实提升扩散实效。

  • 组织振兴视角下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内核、平台与互动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摘要:组织振兴是乡村治理有效的依赖与基础,也为乡村治理共同体重塑带来契机。组织的实质性振兴是对乡村个体充分动员的过程,是对各类正式与非正式静态组织平台的动态性赋能。文章基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并轨推行背景,运用内核一平台一互动分析框架,以上下协同、内外联动的视角解析南村治理共同体建构实践。南村治理共同体演变过程中:萌芽期阶段,共同体内核维持网络稳定;成长期阶段,共同体平台规范参与结构;发展期阶段,共同体互动链接实质性功能。可见,乡村治理共同体与组织振兴相辅相成,是具备精神价值统一、网络联结紧密、资源利益共享、互动机制明确、群体行动有效、需求回应及时、约束规则系统的要素集合。乡村治理共同体应是在上述要素基础之上,充分调动村域内部与外部主体包括村级自治组织、集体合作组织、乡镇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主体优势而形成的高效行动机制;是内核稳定、平台完备、持续互动的组织化过程;是具有开放性与延展性的有机系统;是持续更新的无边界样态。因此,治理共同体的建构愿景应包括:第一,存在高度凝聚的共同体内核,并稳固支撑共同体组织网络;第二,内生覆盖全面的行动平台,且边界模糊,易于主体嵌人;第三,各类组织主体充分互动,链接实质性治理功能,持续更新共同体形态。

  • 新质生产力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摘要:对于国内大循环而言,新质生产力能够打造高质量供给进而满足居民高品质需求、提升居民收入和购买力进而促进国内消费、加速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进而提升国内循环效率;对于国际循环而言,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帮助我国突破国外技术封锁,促进对外开放的深化和拓展新质生产力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面临的关键挑战包括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薄弱、制度体系不能完全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才体系不能充分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以及西方科技打压和经贸围堵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和高水平国际循环形成外部阻碍。为了更好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是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技术基石,二是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坚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土壤;三是要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四是要深化国际经贸和科技合作,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外部动能;五是要强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高水平制度保障。 

  • 从城市到农村:中国公益性岗位政策的“色散式”变迁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4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国公益性岗位政策开始在城市实行,在化解困难人群就业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精准扶贫的提出开启了其政策场域从城市到农村的转变。基于政策梳理与实践调研,将中国公益性岗位政策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驱动机制、变迁逻辑及功能拓展。研究发现中国公益性岗位政策在国家意志和农村需求两方驱动下开始进入农村,与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基本公共服务供需矛盾、农村治理困境发生碰撞,发展出福利、服务和治理三种政策功能,呈现“色散式”变迁的特征,形成了“功能拓展一制度进化一目标升级”的良性互动循环。

  • “秩序”抑或“失序”:数字社会分层的理论重构、生成逻辑与动态演化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4

    摘要:数字技术的嵌入式发展正引发社会权力结构与资源分配模式的深刻变革,亟需突破传统理论范式构建新的解释框架。既有研究受限于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难以解释数字社会分层的内在逻辑与演化过程。本文基于新韦伯主义构建理论框架,揭示数字社会中技术资本垄断、数字声望竞争与算法权力控制如何分层和演化。理论分析表明,技术资本的积累差异形成数字阶级分化,数字声望的符号化竞争重塑地位区隔,而算法权力的隐蔽运作强化支配关系。数字社会分层呈现“官僚结构-场域解构-技术重构-制度建构”的动态演化过程。本文提出以“价值理性”为核心的数字治理现代化路径,以应对数字社会分层的系统性困境,推动普惠包容的数字社会建设。

  • 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执行偏差研究——以D市为例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4

    摘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自诞生之日起, 政策执行偏差就一直存在。 本文以 D 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实践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深度访谈法, 以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为理论基础, 从政策执行主体角度探讨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执行主观偏差行为问题。 研究发现: ①政策执行主观偏差行为表现为: 政府 “变通性” 执行政策、 残联 “选择性” 执行政策、 用人单位 “替代性” 执行政策; ②这些政策执行主观偏差行为是政策执行主体 “理性选择” 的产物。 具体来说,就是政府受到信息的不完备性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制约, 残联受到社会保障水平低和自身利益驱使的影响, 用人单位对成本 - 利益的理性计算和对残疾人的就业排斥, 以及残疾人短视经济理性下的合谋。 为了有效防治政策执行主观偏差行为,本研究从政策直接执行主体和政策间接执行主体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 新一代人工智能驱动公共安全风险研判:价值向度、实践逻辑与路径选择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摘要:公共安全风险研判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社会治理的效能。新一代人工智能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已成为公共安全风险研判的重要工具。当前,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研判存在科技短板,新一代人工智能驱动公共安全风险研判的实质是其在公共安全领域理论和实践的融合转型,通过剖析城市大规模集聚活动、城市违法犯罪、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和城市极端天气四个典型案例的创新实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集中化处理、工具性识别、专业化调试、常态化参与”公共安全风险研判新模式,创新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思路,以更好地回应公共安全风险敏捷研判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