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效率提高会吞噬就业吗?旅游产业升级的就业效应研究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文章构建了旅游产业升级的就业效应测算模型,将旅游产业升级的就业效应分解为就业创造和就业破坏两个方面,并从总量、结构以及行业异质性三个角度对2000-2014年中国旅游产业升级的就业创造和破坏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旅游产业升级总体上具有积极的就业增长效应,但由于旅游产业功能升级不足,旅游产业升级的就业创造效应主要来源于规模扩张和结构变动。(2)各行业就业增长与其效率滞后性基本呈现为正相关的关系,说明在旅游业内部存在鲍莫尔成本病问题。(3)住宿业就业创造与旅游总产出增长之间出现了此消彼长的两难困境。未来中国旅游产业升级应注重与文化产业融合,推进旅游向审美化、品质化、体验化方向发展。

  • 跨国第二居所流动对旅游体验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热带地理》

    摘要:以马来西亚新山国际城为例,基于推拉理论,分析中国跨国第二居所群体的动机对旅居体验、旅游体验和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其他国家第二居所群体不同,中国跨国第二居所群体的旅游和旅居体验以及美好生活的实现主要受目的地拉力因素的影响,推力因素并不具有决定性。在所有拉力因素中,目的地国家的自然旅游环境、文化生活氛围、基础服务设施和经济因素对旅游体验和旅居体验都有显著影响。经济因素(如物价和生活成本)有影响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中国跨国第二居所群体在马来西亚旅游和旅居的体验都会显著影响其总体生活满意度,且旅居体验更为重要。

  • 文旅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条件组态与绩效研究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文章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理论框架,剖析国内71家文旅上市企业数字化转型动因与路径,并评估了不同转型路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为加快形成文旅行业新质生产力指明了可行路径,同时也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绩效提升关系之争提供了来自文旅行业的新解释。研究发现:(1)文旅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技术—组织—环境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任何单一条件/因素都不能推动文旅企业实现有效的数字化转型;(2)当前文旅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存在5条路径,可分别归类为“组织主导型”“技术—组织协同型”和“技术—环境协同型”三种模式;(3)文旅企业致力于技术—环境协同发展,将技术应用于解决市场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才能通过数字化转型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升企业经营绩效。数字化转型应关注于价值创造,重视社会关注度的积极作用,构建与技术应用和业务属性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

  • 资源保护对景区内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机制——以广东丹霞山为例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以广东丹霞山风景区内6个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观察和对88位农户的访谈,分析了资源保护背景下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资源保护对旅游地农户生计策略选择产生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资源保护加强时,旅游生计策略选择减少,外出务工生计策略选择增加;当资源保护适中时,农户生计相对多元化,传统生计策略选择相对较高。②在资源保护背景下,由于可供选择生计资本有限,家户的生计策略选择更容易受资源保护政策执行程度和农户的个人与家庭情感因素、社会资本等因素影响。③在资源保护背景下,农户的生计策略选择机制与以往DFID的分析框架相比,应该更注重对农户个体及家庭的情感因素、社会资本等因素的考虑。同时,文章关注到脆弱性背景的异质性以及农户生计策略选择影响因素的多样性与动态性,将个人—家庭—社会的关系纳入生计策略分析框架中,有利于更全面地分析居民的生计策略选择机制和指导自然保护地的社区管理实践。

  • 从群体共识到集体共情:旅游价值作用下民族村寨族群认同感凝聚的路径研究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旅游价值是重塑民族文化自信、凝聚族群认同感的重要激发因素。本文针对贵州千户苗寨旅游发展实践,应用软式阶梯访谈,递进式探索旅游价值作用下民族村寨族群认同感从唤醒到凝聚的动态路径。研究发现:族群意识的唤醒得益于价值共识、价值保全、价值再生与价值联动的动态激活;旅游价值激活下族群认同感逐渐建构,聚焦于特异积极化、社会归因与主体间整体化的自我范畴化;自我范畴化加强了族群 互依,通过将院落结构编织为聚落体系,弱化群内偏差,强化集体有机团结;集体有机团结语境下地方感纽带得以再造,凝聚集体情感并施行为共有家园的守护责任,体现了利益、观念与情感多重嵌套下族群意识再范畴化的命运共同体构建逻辑。研究从学理上解明旅游价值构建族群认同感的理论联结,也为民族乡村族群意识“自下而上”克服群体偏差、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补充。

  • 文旅融合评测:文化氛围的视角与方法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党的二十大提出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究竟如何评测文旅融合的“深度”成为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文化氛围概念的提出为评测文旅融合深度提供了需求端的理论可行性,但如何将该概念进一步操作化有待探索。本文从文化可参观性生产、文化叙事、文化身份认同等理论角度阐释了以文化氛围测量文旅融合深度的理论原理和框架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文化氛围测量文旅融合的三个维度及其指标体系,即身体体验(感官体验、躯体体验、身体参与)、情感体验(情感触发、共情移入、情感延伸)、精神体验(地方认同、文化认同、自我认同)。

  • 旅游的另类资本性:基于三重视角的分析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27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旅游资本既具有强经济资本属性,同时也具备较强的非经济资本属性。现有旅游研究集中探讨经济资本,缺乏对非经济资本的关注及其与经济资本的统筹性思考。本研究运用案例演绎和归纳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探索性理论建构,从旅游消费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目的地的三重视角来探讨旅游另类资本性,即非经济资本的属性与功能。研究发现:第一,经营者所积累和占有的资本形式不仅体现在金融资产上,更是体现在突出的社会资本上。关系性的经营场域为旅游经营者的社会网络链接提供了条件。进一步,桥接型社会资本和结合型社会资本基于开放性的、异质性的社会网络而生成;第二,旅游消费者能够通过旅游体验和地理流动经验获得独异性的文化资本,进而能够获得社会阶层的跃升能力;第三,目的地通过旅游资源开发获得了注意力资本和象征资本,从而促使部分乡村目的地能够从地方分层的下层跃升至上层。本研究为理解旅游资本的属性和功能提供了拓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