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1-02 合作期刊: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北疆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在融合多元因素、继承和发展统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对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重大。当下“北疆文化”的宣传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其宣传多运用文字、图片等较为传统的素材及方式,因此其传播力和感染力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这也为当下探索利用 VR 技术辅助“北疆文化”的文化宣传提供了可能。新形势下,内蒙古致力于从内容和形式上创新文化宣传方式,从 VR 技术在“北疆文化”宣传中的优势入手,进而探究 VR 技术在“北疆文化”宣传中的应用路径,提升宣传内容的趣味性,增强受众的沉浸度和交互性,以期在更大范围提升和改善“北疆文化”的影响力和宣传效果。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现代化”与“主体解放”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而言都是永恒的主题.从历史唯物主义视野看,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在于不断推进作为主体的人走向真正的解放.资本主义虽然促成了现代意义上主体概念的登场,但主体解放对于其现代化而言仍是尚未兑现的期票.中国式现代化扬弃与超越了西方现代化,充分彰显了主体解放的向度.从历时性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不断赋予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时期主体解放的新的历史内涵,将主体解放不断由应然的价值目标转向实然的现实效应.从共时性视角看,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现实领域的解放为现实路径,重构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主体与自身、主体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以推动主体的人走向真正的解放.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共同体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对个体、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均具有深远影响,所以共同体的现代性构建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议题。西方现代化打破了传统共同体的生活方式却始终难以真正逾越“虚假共同体”与“真正共同体”之间的鸿沟,使“人”在现代社会中陷入“自我丧失”的生存困境,引发了共同体的“成员危机”“认同危机”“前提危机”等一系列内生性弊病。而中国式现代化在超越西方现代化“共同体”范本中重塑了“共同体”的现代性样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共同富裕为依托,建设起“人民至上”的发展共同体: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基本原则,构建起“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以和平、发展、合作和共赢为价值引领,积极推动构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从而诠释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共同体向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6-05 合作期刊: 《学术界》
摘要:异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异化术语的误用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辨析异化概念的发轫与演变,对于厘清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真实蕴含、消除人们的模糊认识很有必要。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不仅仅是一种基于人道主义的批判理论,更是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现代工业文明的伦理基础,体现了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8 合作期刊: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有形有感有效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法治观教育,引导其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依法处理民族事务意义重大。为此,各高校要培养一支语熟民族法治教育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制定实施将法治理念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案,进而建立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5-08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在国家层面建立起最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大一统”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历史逻辑,近代共同的伟大斗争催生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觉醒,新中国的探索实践使中华民族结成更具凝聚力的“大家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创造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形态。百年奋斗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解决多民族国家现代认同的新路,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新贡献。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2-25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担负起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一重大使命,离不开坚持“两个结合”这一“最大法宝”。“两个结合”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之源与方向之舵,既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又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鲜明特质,在实践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夯实团结之基、铸就和睦之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立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际,在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传承中,建设凝聚力强、认同度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推动党的民族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摘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必由之路。从发展样态来看,新质生产力赋能发展富裕;从发展过程来看,新质生产力赋能渐进富裕;从发展结果来看,新质生产力赋能全面富裕。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凸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还彰显了分配正义的价值理念。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需要不断优化人才创新培养体系,夯实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以文化创新引领科技创新,凝聚共同富裕的精神动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拓展共同富裕的战略支撑: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巩固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面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构性压力,需要新动能助力其实现转型以应对更加复杂严峻的形势任务。论文基于对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脉络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梳理分析,总结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机理和路径。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发展和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科技生态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绿色内涵。在作用机理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融入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使社会生产力实现向自然力的复归,从而推动人类社会走向生态文明。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实践要转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探索构建生态治理新模式并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社会、人才一体化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此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