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低碳转型背景下煤炭期货价格与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动态相依性及风险溢出效应研究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在“双碳”目标引领的低碳经济转型背景下,碳市场与煤炭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深入研究两者之间的价格关系对于优化碳市场建设至关重要。聚焦煤炭期货价格与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之间的动态相依性及风险溢出效应,采用DCC-GARCH模型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动态相依性,并运用GARCH-BEKK模型和Wald检验来探究风险溢出效应的方向和特点。煤炭期货价格与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之间存在动态相依性,呈现出周期性特征,并在不同碳市场之间表现出差异;煤炭期货价格与北京、广东、湖北、深圳碳市场价格间存在风险溢出效应,且煤炭期货市场对碳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更为显著。

  • 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 中国减污降碳协同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减污降碳”的新阶段。论文基于2010一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算各省份污染和碳排放水平,借助协同控制坐标系法等工具考察二者的时空演化格局、空间关联特征和地区协同控制阶段,并采用空间误差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异质性作用,据此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中国污染和碳排放水平均呈现“稳步下降、块状聚集”的演化态势,但“减污”明显优于“降碳”且南北存在差距;(2)八大经济区因票赋差异处于不同的“减污降碳”协同控制阶段,但多数处于“减污降碳”的良好状态;(3)人口、技术要素是实现“减污降碳”协同的重要因素但因地理区位、资源票赋产生差异,资源和治理要素则因其类型不同会产生异质性效果,经济发展则产生“增污不升碳”的特殊现象。

  • 基于机会成本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黄河下游滩区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保障黄河流域防洪安全与生态安全对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机会成本法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黄河下游滩区所在县域生态防洪补偿总成本,确定当量因子测算滩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引入生态补偿系数测算黄河下游滩区所在县(区)2015一2021年生态补偿的阔值。结果表明:(1)黄河下游滩区所在县域总成本存在较为明显的时空差异,研究期内整体上总成本有所下降,中部与东部总成本较高;(2)黄河下游滩区东部区域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高,且下游滩区所在县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生活空间与生产空间,生态空间占比最低;(3)黄河下游滩区所在县域生态补偿金额的上限值为19.39亿~30.98亿元,下限值为8.87亿~19.26亿元。因此,黄河下游滩区所在县域应统筹考虑各地资源票赋,为基于三生空间的国土空间利用分类提供技术支撑;建立生态补偿基金,探索多元化补偿机制,统筹滩区所在县域内外联动发展;因地分类施策,综合整治下游滩区,协调生态防洪与生态占用带来的矛盾。

  • 基于陆海统筹的环渤海湾区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以研究环渤海地区海水环境污染与经济产业结构的具体关系为目的,选取2011一2020年环渤海湾区三省两市的面板数据,引入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作为研究重点,旨在研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下三次产业经济结构、海洋环境污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三次产业结构一水质污染排放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污染物的排放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第二产业比第一产业与污染物排放量的相关性更强,而第三产业与污染物排放量均呈显著负相关。以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N)、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等污染物的排放量为主要指标,探究渤海湾水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库兹涅茨曲线特征,结果中人均固体废弃物排放量(PSW)呈现“S”型,受特殊值影响较大,InPCODE、InPNH3-NE、InSO2E的EKC皆已达到顶点,InPNOxE的拟合结果也呈现下降趋势。这意味着环渤海湾区的经济发展已经发展到EKC的“顶点后阶段”,经济发展的环境补偿性越来越小。

  • 中国资源型城市碳排放特征、达峰态势及驱动因素分析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资源型城市是践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行动及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主体。论文首先对中国资源型城市的碳排放特征进行分析,接着运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检验法对资源型城市碳达峰态势进行探究,并进一步使用STIRPAT模型和岭回归分析方法对资源型城市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2001一2020年,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不同类型城市碳排放存在较大分异,如成熟型城市碳排放增长趋势趋于平稳,衰退型城市碳排放在平稳增长后出现下降趋势。(2)截至2020年,全国资源型城市中共有20个资源型城市实现了碳达峰,占比17.54%。其中,成熟型城市数量最多,为8个;衰退型城市有6个;成长型和再生型城市的数量均为3个。(3)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发展规模、居民消费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能源消费结构均对资源型城市碳排放产生了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对资源型城市碳排放量呈现负向影响的作用。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 电力供给清洁化和能源消费电气化的耦合协调度及其对碳减排影响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改变能源结构,减少传统化石能源消耗,是实现碳减排的根本。电力供给清洁化和能源消费电气化的耦合协调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着力点。论文基于中国2005一2020年30个省份的相关数据,测度供需两侧电力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两侧电力耦合协调度时空变化及减排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从整体来看,各地区两侧电力耦合协调度随着时间变化不断提升,在样本期内东部地区平均上升58.11%,中部地区平均上升48.23%,而西部地区平均上升18.61%,并在各地区之间持续收敛;(2)两侧电力耦合协调度对碳减排有着明显的促进效果,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在分地区样本检验后,东部地区两侧电力耦合协调度的提升会显著降低碳排放,而在中西部地区碳减排的作用并不显著;(3)门槛检验结果显示,两侧电力耦合协调度对碳减排存在着正向单门槛效应,此外随着绿色技术创新的提升,两侧电力耦合协调度的正向减排效应也得到提升。研究结论从新的视角为深化电能替代、实现节能降耗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 非正式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驱动机制以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为样本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在“双碳”目标约束下,以社会力量为主导的非正式环境规制对于碳减排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论文基于2008一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度非正式环境规制与碳排放的时空变化轨迹,探究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非正式环境规制能够显著减少碳排放,且由于非正式环境规制水平逐年递增,从而减缓了碳排放总量增长速度。(2)非正式环境规制水平表现为显著的区域差异,并呈现由西向东逐渐增长的趋势。碳排放的中低水平类型省份数量占总量的50%以上。(3)采用非正式环境规制不仅可以抑制碳排放,还能通过技术创新、优化能源和产业结构来间接抑制碳排放。

  • 中国农业净碳汇空间关联网络及影响因素分析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论文采用碳排放系数法测算中国31个省份的农业净碳汇量,通过修正的引力模型构建农业净碳汇空间关联网络,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块模型和QAP模型剖析空间关联网络的整体特征、区域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农业净碳汇总体增长并呈现阶段性特征,2000一2010年增长较快,2011一2020年增速放缓。(2)农业净碳汇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和空间溢出关系。研究期内,空间关联网络关联水平得到提升,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空间关联稳定性得到提升。具体来看,山东、河南、江苏在空间关联网络中居于中心位置,对稳定空间关系起到重要作用。(3)块模型分析显示,四大板块农业净碳汇联系紧密。其中,板块一的内外联系紧密,为双向溢出板块,板块二、板块四接受其他板块的溢出,为主受益板块,板块三则主要向外溢出,为净溢出板块。(4)QAP回归结果显示,地理相邻的省份更容易产生空间关联,农用机械总动力亦显著强化了各省份的空间关联。

  •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机理和路径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面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构性压力,需要新动能助力其实现转型以应对更加复杂严峻的形势任务。论文基于对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脉络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梳理分析,总结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机理和路径。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发展和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科技生态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绿色内涵。在作用机理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融入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使社会生产力实现向自然力的复归,从而推动人类社会走向生态文明。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实践要转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探索构建生态治理新模式并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社会、人才一体化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此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 我国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中国建设政策体系日渐完善,实践创新成效显著。但是,绿色发展动力不足、生态保护面临根源性压力等问题依然存在。鉴于此,2025年1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生态环境部《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领域、目标任务、支持政策及保障机制。该意见要求就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的目标与任务开展多样化探索实践,按照全地域、全领域和全方位推进原则解决生态保护中的根源性压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在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实践中,加大区域统筹,发挥省份主体作用,促进城乡协同治理。重庆在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实践中,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基石,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绿色经济体系协同发展,可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 E-DSGE模型构建及我国碳减排政策效应测度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经济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机制具有复杂的动态不确定性,因此基于历史数据提出的环境政策存在社会试错成本,需要政策效应的事前检验。文章基于国外经典模型的改进,引入环境因素处理技术,构建相应E-DSGE模型框架;通过环境参数校准与贝叶斯估计形成数据模拟平台,给出我国碳减排政策效应的仿真测度。发现环境政策对我国经济系统稳定性没有产生特别强烈的负面冲击,但目前经济基本面尚难以承受高减排目标,以及不同减排政策存在较大区分度等信息;进而得到通过逐步加快碳减排,并以相应政策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具,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与碳减排推进互动的政策空间。该研究也可为我国DSGE模型研究提供参考。

  • 数字技术适老化助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摘要:数字技术广泛渗透至经济社会各领域持续释放适老化需求,数字技术深度嵌入在养老服务、智慧生活及消费行为中使银发经济从边缘化补充结构跃升为驱动性增长引擎。本文分析数字技术在适老化领域的应用现状,阐述数字技术适老化助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提出缩小数字鸿沟、优化技术适配、释放银发潜力、建设智慧养老、推动协同创新五个策略,为数字技术适老化助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帮助。

  • 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后,中国已经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但长期以来,中国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国土空间分布失衡问题未能受到足够重视,已经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形成肘。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新征程阶段的国土空间开发应以“全域高质量发展、整体生态保护与局部重点开发有机结合”为特征,以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强空间分工与合作、开拓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提升重要功能区的保障能力为主要思路,逐步确定“四横四纵”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三大功能区。同时,为支撑创新驱动、制造业强国、对外开放、能源安全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还需要重点布局科技创新高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多层次对外开放聚集区、能源安全保障基地等功能区。在此基础上,新征程阶段的国土空间开发应以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完善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实施分类管理的差别化国土空间政策、明确中央与地方责任和分工为施策重点。

  • 数字经济、能源效率优化与碳减排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统计与信息论坛》

    摘要: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探讨了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实现路径。通过分析2011至2020年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研究构建了一个数字经济发展综合指标体系。采用CCR模型对绿色能源效率进行测度,并使用ODIAC卫星遥感数据估算了中国各城市的碳排放量。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显著降低了城市的碳排放水平,这一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此外,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在能源效率和绿色创新水平的调节作用下,呈现出先增加后抑制的特征。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碳减排效应更为显著。最后,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在碳减排方面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不仅减少了本地区的碳排放量,也有助于降低邻近地区的碳排放水平。因此,应当抓住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遇期,打造数字经济的新引擎,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从而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 市场整合的碳减排效应——兼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环境效应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市场整合加剧市场竞争,倒逼企业通过节能减排等手段降低相关成本,促进区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利用2003一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和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实证检验市场整合对碳排放的影响及主要机制。研究发现,市场整合有效降低了区域碳排放,且该结论在替换被解释变量、替换核心解释变量、更换模型估计法、考虑内生性问题、考虑政策滞后效应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依然成立。基于分层回归的机制分析发现,市场整合加剧市场竞争,激励企业通过促进绿色技术进步、减少能源消费、提高碳排放配置效率等渠道产生减排效应。基于门槛面板模型、分组回归法和最小二乘虚拟变量法,考察影响市场整合减排机制的主要外部因素。估计结果表明,在更富创新活力和减排规制更强的地区,减排效应更显著。鉴于此,我国应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各种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以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抓手,充分发挥市场的竞争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引导、激励企业转向绿色集约生产,逐步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完善中央对地方的激励机制,通过“做对激励”引导地方放弃保护主义;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在更大范围发挥市场竞争效应,激励企业调整生产决策,转变生产方式。

  • 流动人口对城市创业的影响研究——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的视角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创业是中国在经济转型升级时期应对就业创造、产业升级等挑战的关键手段,而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大规模的人口跨区域流动,流动人口与城市创业之间的关系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基于创业生态系统视角,构建流动人口与创业生态系统共同影响城市创业的理论模型,并基于497份中国城市样本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规模和多样性特征对城市创业具有相反的作用,其中,规模维度负向影响城市创业,而多样性维度正向影响城市创业;创业生态系统的市场规模、创新能力、创业文化和金融资本要素均对流动人口与城市创业之间的关系起着中介作用,而政府规模、交通设施、互联网和人力资本要素均对流动人口与城市创业之间的关系起着调节作用。该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对城市创业的影响可能是直接影响,也可能是间接影响,而且流动人口的不同维度特征对城市创业的影响并不一致。为提升城市创业水平,各城市政府应该升级人才政策,优化人才结构;优化财政支出政策,树立有为政府目标;搭建人才交流平台,营造开放包容环境;优化市场和文化环境,丰富创业机会来源。

  • 环境规制、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双向直接投资体系建设与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效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伴随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践行,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是否符合绿色发展要求,是否有助于实现经济绿色增长目标值得深入探索。基于 2003—2020 年我国 30 个省份(未包括西藏、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面板数据,分别采用容量耦合模型和 SBM 方向距离函数的 GML 指数度量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水平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借助计量工具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调节作用和门槛效应。研究发现: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显著提升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且环境规制可以强化这一正向影响。从门槛效应估计结果来看,当整体环境规制标准较低时,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将抑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环境规制标准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将有助于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此外,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可以加强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但是不存在门槛效应。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影响效应存在双重门槛,但门槛效应呈现出边际递减变化趋势。因此,我国应积极引进外资并扩大对外投资,为内外资企业提供合作交流平台,制定规范、明确、可行的环境规制标准,激励企业主动减少污染排放,最终助力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目标。

  • 隐性碳定价的理论阐释、测度问题与政策含义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3 合作期刊: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日趋严峻,碳定价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工具,也成为国际贸易博弈的政治工具。制定科学合理的碳定价机制,对改善降碳效率及成本分摊公正性越发关键。当前各界主要关注碳价的显性部分,忽视其隐性部分,导致以实施间接降碳政策措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降碳努力被低估,也使得显性与隐性碳定价间缺少统筹衔接。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理应引领隐性碳定价机制研究。为此,按照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在隐性碳定价相关概念理论剖析的基础上,尝试开展量化测度,并阐明相关政策含义。从而有助于我国完善碳定价理论与制度框架,客观评估碳减排行动的努力,以便更好地发挥碳市场的显性碳价功能,在国际绿色竞合中占据主动地位。

  • 新时代乡村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治理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3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乡村旅游目的地作为特殊的地域空间,关涉利益主体多元,其生态环境维护与治理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社会变迁、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和人民大众发展需求变化,传统乡村生态治理模式难以适应现代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新时代乡村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在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中寻求动态平衡,从价值理念、制度设计、管理与协作机制等维度优化发展路径,构建乡村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格局,协力提升乡村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质量,共同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