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集中反映了习近平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在理论化方面的最新呈现,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一是原创性贡献,提出文化自觉、文化主体性等,从发展逻辑与模式上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明确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使命,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二是结构性创新,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结构层面革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方法;三是反思性创新,确立从价值维度审视中华优秀文化的标准,提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明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换的实现路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2-19
摘要:“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需要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解是否要讨论“邪”“鬼”等“超人间形式”的力量、是否要讨论具体的“邪”与“鬼”、如何理解否定性表达三个问题。明确“邪”“鬼”“压”的具体含义,对引申含义进行挖掘,进而对“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进行分别解释与系统阐释。进而回答中国共产党人信什么、不信什么,怕什么、不怕什么的重要问题。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1-30 合作期刊: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思想蕴含着“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守中致和”等传统天下观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重新激活“和合”思想的文化生命力并合理融入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存续条件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关于“异”与“同”的文化诠释超越“和而不同”的传统逻辑框架,提升了自身存续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在构建逻辑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秉持“协和万邦”基础上,以人类命运的本然联系和应然规范凝聚广泛共识,以协同分工和合作行动推动共同体的有 机塑造;在运演法则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守中致和”的发扬彰显着人类和谐共处的适度原则。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1-02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调查研究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制胜法宝。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形成了以调查研究世界观、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思想体系,系统回答了“何为调查研究、为何调查研究、如何调查研究”的实践课题。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将调查研究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必经之途,服务于认识具体国情、推动中心任务、做好各项工作与加强党自身建设的实践需要。新时代,深刻把握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核心要义与理论旨趣,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治国理政能力,推进国家事业继续向前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08-15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摘要:自我革命具有两个方面的实践形式,对于整个党组织而言,就是要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对于每一个共产党人而言,就是要不断地加强党性修养、锤炼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习近平向全党同志提出了“三个务必”的重要要求,这是每一个共产党人走好新征程新的赶考之路,进行自我革命的根本遵循。“三个务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重大的历史发展时期,面对突出的挑战,对共产党人提出的重大思想警示。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应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考验、国际环境深刻变化考验的鲜明的时代特征。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如何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进行了深邃思考。“三个务必”的提出,不仅总结了历史经验,立足对长期执政的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更是从自我革命的新高度提出的新要求,具有了新的时代要求和实践意义。“三个务必”作为一个整体,就是要锤炼好共产党人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保持好共产党人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在新征程中以高度的历史主动精神谱写时代华章。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2-25
摘要:教育数字化驱动下,由数字技术塑造出的虚实共融、仿真交互、全息沉浸、镜像李生的新型教学形态,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叙事提供了创新机遇,创设出以数载人、以数载事、以数载术、以数载境的数字叙事新样态,在主体、内容、传播、空间等多方面推动整体教学叙事由“单体主导”转向“师生共在”、由“宏微有别”趋向“宏微并置”、由“单向传输”走向“全感交互”、由“虚实有间”迈向“虚实无间”。但与此同时,因“权力越位”“算法失当”“道德物化”“身体退场”等数字叙事风险的出现,致使数字越矮化叙事主体地位、数字偏食固化叙事内容呈现、数字异化淡化叙事价值表意、数字身份弱化叙事传播效力,深刻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成效。基于此,须从“道”以筑基、“器”以成事、“术”以强技、“境”以唤情等4个方面着手,通过统合人文精神与技术理性,夯实数字叙事的价值根基;联合媒介善用与算法善治,改善数字叙事的内容供给;融合主体意识与数字素养,深化数字叙事的意象诠释;整合空间构境与情境赋意,提升数字叙事的话语张力等多重方式,将数字技术的技术优势更好地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叙事优势。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党务工作理论与实践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推动外卖骑手群体融入进入城市基层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可以进一步拓展新时代我国基层治理实践的建设空间。本研究通过在上海市和浙江省十余个街镇的扎根研究发现,外卖骑手融入城市基层治理的实践逻辑在于:多元协同共治的共同体治理主体,运用广泛立体联动的共同体治理路径,并通过六位一体的共同体治理完善措施,改进治理路径运行中所形成的离心脱嵌偏差的治理困境,达成外源内生共同发展的共同体治理目标。研究结果启示,以共同体的视角理解外卖骑手融入城市基层治理的实践逻辑,能够为我国当代的城市基层治理研究提供启示性的思考。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生态文明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准确把握现代化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是新时代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1949年以来,中国的生态环境政策大体经历了绿化祖国、环境保护、三 生空间、生态文明四个阶段,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生态文明之路,呈现出从单项政策、制度建设 到国家战略的三大特征,生态环境治理已经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从“发展中保护”到 “保护中发展”以及从“环境管理”到“生态治理”发展道路转型,推动了生态环境治理格局的演变,体 现了人的物质生活需求与生态环境需求协调的根本诉求。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明确生态环境治 理的内涵与新要求,让生态正义与资源平等贯穿生态环境治理全过程,推进全球生态多元治理和整 体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