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学术交流》
摘要: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一书中指认了资产阶级抽象空间中存在的客观矛盾,资产阶级的抽象空间本身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空间生产进程,表面上的同质性遮蔽了自身的深刻矛盾,函需一种面对抽象空间生产中的矛盾分析,进而深刻把握在这一空间生产中社会基本矛盾的新动向。第一,空间生产中一般现实抽象本身内嵌的暴力的矛盾;第二,空间生产中身体抽象化的同质性与分裂的矛盾;第三,资产阶级抽象空间中表象的同质性与分裂的矛盾;第四,资产阶级抽象空间的本质是商品、货币和资本的空间抽象总体化与碎片化的矛盾。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从学吴与弼是陈献章一生为学的转折点,吴与弼以读书穷理等工夫将其导入理学轨道,但他却未能学得自身受用的为学之方。返乡后闭关春阳台期间,陈献章探索出一套以孟子“仁心”“四端”融合心与天理,以朱熹主敬穷理为“求放心”“培养善端”具体工夫的学术体系,其入门为“静中坐养出个端倪”。后在回应同时代学者的质疑中,陈献章构建起以《中庸》之“道”、周敦颐之“太极”为心性本体,以周敦颐的“主静”、程颢的“诚敬”为修养工夫,以“自然”“真乐”为境界追求的学说系统,并明确宣称他与朱熹的学问门路不同。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心无限量”是继承儒、佛、道相关思想而形成的一种观念,由程颐最早完整表述出来。所谓“心无限量”是指“心”之性能的无限性,主要包括“心”对万事万物及其变化的全面主宰力、对万事万物及其奥秘的无限认识力、对天下百姓生命的深沉关怀力和对精神意识系统的自主调适力。“心无限量”的根据是“性无内外”。第一,“性”是万物所以然,“形”“理”“心”因“性”而有,“性”贯通万事万物;第二,“性”“物”为一,“性”“理”为一,“性”“心”为一;第三,“心无限量”是“性无内外”的内在逻辑使然。“心无限量”义理根据的揭示与性能多向度的呈现,似可传递给我们殊为难得的信息:“心无限量”是人生命内在力量的释放,其前提条件源自生命本身,其展开的所有向度是相互贯通、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这不仅显示了中国哲学对“心”的认知情状,亦展示了中国哲学的生命关怀精神,而且蕴含了中国哲学与创造这种哲学的主体民族的自信。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作为当代图像再现说符号论一派的代表人物,纳尔逊·古德曼批判了以往图像再现说的相似性理论,并将图像与再现对象之间的关系转译为符号学意义上的关系。这一做法集中体现了视觉及图像问题在他理论中的尴尬处境。一方面,古德曼借用了视知觉研究成果来批判相似论,论证了他图像再现观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他的图像再现方案又搁置了视觉与图像问题。论文也分析了古德曼图像再现方案得以确立的潜在的知觉心理学间接知觉论资源,以及这种间接知觉论理解视觉经验的模式如何被古德曼转化为了他自身的艺术符号学模式。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以及各种智能终端设备的出现,数字化平台的应用日益广泛,当代全球资本主义社会无疑正在步入平台资本主义社会。对于平台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解和批判,我们必须回到马克思和福柯等人提出的理论,即回到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生命政治学的角度,从历史的发生、现实的运行以及对生命治理的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并提出批判平台资本主义的路径和方式。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发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他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他提出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的观点,展现了唯物史观在中国具体语境中的呈现方式。 他从中国新民主主义阶段的具体性入手,对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的阐释,既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又因其在理论上的创新性而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劳动与物质生产是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的核心范畴。在不同的社会条件和技术条件下,劳动方式是不断变化的,而劳动与物质生产过程的关系也是不一样的。在与手-身体、技艺和工具相对应的生产阶段,物质生产过程基本上表现为主体劳动的对象化过程,两者在形式上是重合的;而一般智力与劳动也是结合在一起的。随着传统技艺向现代技术的转化,科学知识和机器体系加入生产过程之后,劳动不仅与一般智力分离,也与物质生产过程区分开,逐渐沦为生产过程的一个次要环节。到了自动化生产阶段,生产过程已经成为“零劳动”过程,这也引发了劳动价值论和自动化生产的“悖论”问题。但自动工厂中的“零劳动”只是意味着直接劳动趋于零,并不能由此否认人类无差别的抽象劳动机制,自动工厂依然会以一般利润率的方式从社会总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中获得自己的平均利润。因此,自动工厂不仅证伪不了劳动价值论,反而要以劳动价值论为前提。只有基于机器大生产以及由此引发的劳动与物质生产过程的分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社会基础及其本真内涵。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5-07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通过恩格斯提出“理论思维”论题的原初语境分析可以辨明,恩格斯明确地把“理论思维”基本工具界定为“形式逻辑与辩证法”,其所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对于形式逻辑与辩证法(辩证逻辑)互补融通机理的深刻认知。基于现代逻辑的长足发展而把握这种互补融通机理,需要对辩证逻辑的两个经典论点予以辨析与改进。 这对于在新时代条件下坚持以“系统观念”为标志的科学思想方法和辩证逻辑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功能。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5-06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伦敦笔记》构成了马克思反思 1848 年革命,重新进行经济研究工作,写作《资本论》的重要过渡环节。在《伦敦笔记》关于货币、信用、流通问题的研究中,马克思批判了李嘉图的“货币数量论”,借鉴“银行理论”派,区分了货币的不同职能,揭示了危机背后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重新考察《伦敦笔记》中的货币问题研究,有助于我们完整把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从创作过程、叙述方式、理论方法上深化《资本论》研究,科学研判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回应金融资本发展提出的新问题,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本质的认识。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在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背景下,似乎唯有法律从业人员才拥有直接的法律经验,而非专业人士对法的经验只是一种以专业人士为中介的间接经验。但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人们的社会行动中必然包含一个法的面相。因而对法的经验就不是一种间接经验,而首要是直接的伴随性经验。对于所有社会成员而言,法律都直接可及。特别地,具有法律素养的专业人士还能够将法的面相作为自足的对象来看待。这两种对法的经验模态并不互相排斥。在法律咨询的过程中,这两种模态是相互指涉和依赖的。而在法庭审判中,法官还能够将这两种模态加以融合,法律事态便由此获得了第三种经验模态,也是最终的所予方式,即明证地被给予。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在深邃广襄的儒家思想世界,徘徊着一个幽灵,这个幽灵“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它根自儒家思想的底部,贯通儒家思想的所有,这个幽灵就是“生生”。“生生”不仅具有传统本体之属性,而且拥有其独特的品质,从而“荣升”为儒家思想的“新本体”。作为儒家思想新本体的“生生”,不仅是维系儒家思想体系的枢纽,而且是激活儒家思想生命的源泉;不仅是认识儒家思想本色的钥匙,亦是实践儒家思想价值的途径;不仅是更新发展儒家思想的定力,而且是展示、焕发儒学精神的道场。因此,“生生”之为本体,或许能为困顿中的儒家思想注入新的活力,使儒家思想与任何时代的生命实现无缝隙融合,既生生自我,亦生生人类,如是不已。
分类: 哲学 >> 逻辑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真实指代词的恰当使用需要辅以施动者的指示动作。虽然有助于说明语句认知意义的差异,但指示本身呈现对象的方式(即弗雷格式指示涵义)却不是真实指代词所表达的内容。它发挥的作用是在使用语境固定真实指代词所表达的内容。这一功用也可通过将真实指代词转变为dthat短语顺利实现。作为纯粹索引词,dthat短语能够更直白地揭示指示涵义是在近似于特征的维度发挥认知性作用,并用以构造、说明有力的先验偶然性和后验必然性案例。不过,无论本体地抑或认知地,固定真实指代词特定使用所表达的内容都尚需诉诸指导指示的意向;后者总是试图以为听众或对话者分享的方式支配或影响指示涵义,否则就会出现功能失常,不能妥当地固定真实指代词所指。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当前,高校劳动教育渐趋成熟,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弱针对性、浅思想性、差整体性且与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区别不大等现实困厄。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在于,用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对高校劳动教育进行领会分析与系统规划。从人之生存、人之价值、人之发展中探寻高校劳动教育推进“何以必要”,从生存论、价值论、发展论三个维度创新构建高校劳动教育框架,内容涵盖现代化职业教育、劳动价值观教育和五育并举式教育。同时在此科学架构下努力实现高校劳动教育“三个融合”,即产教融合、文化融合、五育融合,如此,高校劳动教育方能在“以生为本”的育人实践中取得成效,摸索出高校劳动教育高品质发展之路。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2-11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所谓“自生”,是指万物的发生源于自身本有的根据,这种本有的根据主宰万物的化生成功与否、化生的种类、化生的品质、化生的过程、化生的成果等。质言之,“自生”是生生过程中所有问题的最终决定者,是权利与责任的统一。考之中国古代儒学文献,“自生”是孕育在儒学思想中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一理念一直隐藏于天地、太极、气、心、道、理等范畴背后,以致问起儒家哲学的本根范畴,人们很少会想起沉默低调的“自生”理念。事实上,无论天地生物、太极生物、心生物,抑或阴阳生物、种子生物,由于“天地”是阴阳或空间,由于“太极”即阴阳,由于“心”是气之灵觉,而阴阳是气,由于“种子”的源头是“性”,因此,天地生物,太极生物,心生物,阴阳生物,种子生物,皆终归“性”生物,此即荀子所言“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是万物之所以然者,也就是人与物成为自己的根据,所以生生者自生。这样,“自生”理念蕴含了天地、太极、心、阴阳、种子等范畴所具有的智慧和希望,走向前台,担负起为儒学披荆斩棘、开辟道路的使命。“自生”不仅能凝集儒家所有的思想精粹,而且能疏通儒家所有的义理脉络;不仅能清除儒家思想中的糟粕与污垢,而且能再生多姿多彩的儒学理念;不仅能助力儒家思想的转化,而且能推动儒家思想的发展。因此,“自生”理念,就源而言有其本,就流而言有其用,在当今急需建构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的特殊情势下,开掘“自生”理念独特且丰富的内涵,以建构儒家生生哲学,或许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选项。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不同于主观经验归纳中发生的观念抽象,马克思深刻揭示了存在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多重现实抽象。一是不同于生活用具抽象的劳作工具抽象,它是劳作技能现实抽象后反向对象化为物性工具模板的结果。二是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中劳动分工条件下,社会化劳动一般的现实抽象。三是商品交换活动中价值关系的现实抽象,以及这种抽象关系异化和事物化为外部统治力量。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摘要:列斐伏尔在早期原创性地提出“日常生活批判”,实现了异化理论从宏观政治经济关系向微观社会生活的转换,并且在他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了观察历史的时间逐辑向空问生产逐辑的转换。其原创性的“应该-现有悖反"的逻辑批判构序包含以下内在线索:总体人的人本主义一般价值悬设中的张力原则与异化一经济拜物教批判理论;作为人的本真性需要-欲望的存在论与消费异化批判理论;人对自然关系上的非征服的取用观与支配自然的生产异化逻辑;诗性创制的总体实践观与停留于生产制作中的占有性实践;人的诗性(节日)生活活动瞬间与实体性物像和凝团化结构;关系生成场境存在意义的空间使用与变卖性交换和抽象性空间理论;基于生命本有时间节奏与劳作和金钱时间的节泰观等。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2-25 合作期刊: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编者按: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进程中,应用伦理学科建设应时而生,这既是中国伦理学界一件大事,也是当代哲学乃至人文社会科学实现跨学科发展的重要契机。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应用伦理的专业属性?“应用伦理"究竟如何进行“伦理应用”?如何进行应用伦理的教学探索?值此,本刊特设“应用伦理专业学位教育与当代伦理学研究笔谈,邀请三位专家从不同视角进行学术审思。张霄认为,应用伦理的专业属性主要体现在它的设置是为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发展培养高层次实践性专门人才的专业,涉及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深入理解应用伦理的专业属性,对哲学教育发挥其在知识融合和应用转化价值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韩玉胜认为,应用伦理的本质在于“伦理应用”它展现出更具针对性的社会服务意识,典型而集中地体现了哲学把握时代精神的实践特质,为实现哲学学科跨学科的联动发展提供了契机,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职业道德落地生根。原理认为,目前中国应用伦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会经历一个长期摸索、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各领域和各学科共商、共建、共同努力。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中国哲学的人学特质决定了其对人心的关注,而培育积极、健康的心态是中国哲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基于心态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中国哲学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治疗问题心态的方法,其中包括自省术、制欲术、范导术、集义术、言善术等,但这五种治疗方法的理论基础实际上都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观念,从而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此五种治疗问题心态的方法,无论是就其理论基础而言,抑或就各自的性能而言,都表现为一个彼此关联、相互补充的治疗心态问题的方法体系。亦因此,其对当今社会中积极心态的培育和消极心态的化解都能表现出独特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探索治疗问题心态的学术实践,其中触及诸多富有启示性的心理学问题,比如“心”的结构、“心”的自我治理等,至今仍然是悬而未解的课题。质言之,中国哲学所提出的治疗问题心态的方法,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学术价值,是中国哲学对于化解心理心态问题的特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