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乡融合背景下我国县域富民产业发展动力机制与培育路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13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城乡融合发展内在蕴含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县域富民产业为以城乡融合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载体。县域富民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富民为价值取向,立足要素禀赋结构形成比较优势,基于城乡组织配置生产要素,通过产业跨界融合实现多业态创新发展。县城富民产业发展主要受制度供给和政策创新、城乡要素创新性配置、现代技术创新赋能、市场需求牵引等因素共同作用影响。县域富民产业发展整体层次和水平不高,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在发展体制机制、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要素保障能力、带动效益与带动能力等方面存在短板。要将县域富民产业培育融入产业转型升级整体进程和县域经济发展全过程来谋划推进,坚持分类施策,加强制度供给,强化技术赋能,提升平台载体,强化利益联结,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各具特色的县域富民产业。

  • 数字技术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作用机理、问题障碍与应对策略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缩小与主要发达国家农业差距、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举措。数字技术是影响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变量。在微观要素层面,数字技术促使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能大幅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产业中观层面,数字技术促进了农业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及其内部的协作,不断催生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了农业深度转型升级:在宏观层面,数字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农业生产组织化以及农村产权制度完善,优化了农业生产关系,使其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然而,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存在农业基础数据的采集、联通落后于数字技术应用需求,农户涉农数字技术采纳意愿不强,数字技术开发面临经济性困境,政策和改革工具与数字技术工具不匹配,以及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滞后迟滞数字技术应用等问题障碍:同时,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还存在数字斥农、平台企业不正当竞争、数据安全等风险隐患。为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规避可能的风险隐患,急需优化相关制度和政策创设。

  • 数字技术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作用机理、问题障碍与应对策略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8-17

    摘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缩小与主要发达国家农业差距、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举措。数字技术是影响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变量。在微观要素层面,数字技术促使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能大幅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产业中观层面,数字技术促进了农业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及其内部的协作,不断催生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了农业深度转型升级;在宏观层面,数字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农业生产组织化以及农村产权制度完善,优化了农业生产关系,使其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然而,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存在农业基础数据的采集、联通落后于数字技术应用需求,农户涉农数字技术采纳意愿不强,数字技术开发面临经济性困境,政策和改革工具与数字技术工具不匹配,以及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滞后迟滞数字技术应用等问题障碍;同时,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还存在数字斥农、平台企业不正当竞争、数据安全等风险隐患。为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规避可能的风险隐患,急需优化相关制度和政策创设。

  • “双碳”目标下加快推进我国绿色制造体系构建——基于市场化体系构建的角度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发布时间: 2024-12-25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随着技术和发展观念的进步,制造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发达国家以推动先进制造、绿色制造和能源转型等方式构建成熟市场交易体系,打造绿色、循环、低碳的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我国围绕推进绿色制造示范、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推进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已经基本构建了示范型绿色制造体系,制造业减碳效果明显,碳市场建设体系已迈出重要一步。我国绿色制造市场化体系构建面临四大困境:一是对绿色制造带来的市场价值认知存在偏差,认为绿色制造是一项“中看不中用”的赔钱买卖,重存量改造、轻增量发展;二是绿色制造的市场化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尤其是绿色技术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交易、节能交易、用能权交易等市场化手段推进绿色制造的机制不完善:三是绿色产品生产和消费成本偏高,消费端拉动作用不足;四是参与绿色国际标准修订程度不高、引领绿色制造国际趋势的领军企业偏少。为增强我国绿色制造的市场激励,应当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制造支持政策体系,实施门槛化、达标即入政策,完善绿色制造全产业链政策体系;完善绿色制造的市场化交易机制和绿色制造价值标准及评价制度体系,加快推进全国碳交易市场和各地碳交易市场一体化建设;同步推进绿色制造供给端和消费端降本增效;推进我国绿色制造标准的国际对接,深化绿色制造国际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