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游客感知视角下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测度、分析与优化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3

    摘要:乡村旅游公共服务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路径,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基于双因素理论探讨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机制,并通过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分析山东省43处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的10715条游客评论,进一步探讨公共服务优化与均等化策略。研究结果显示,购物体验、信息服务、标识系统、行政服务体验和人流拥挤程度等属保健因素;文化环境体验和项目丰富度为激励因素;服务与态度、环境卫生、交通便利性、餐饮与住宿体验及其他设施体验等则同时兼具激励与保健功能,并基于扎根理论构建“主体定位、要素定位、产业定标、空间定点、管理定责”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质量优化“五定模型”。

  • 基于功能拓展的生鲜农产品供应商“互联网+”转型策略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互联网+”环境给在供应链中发挥着生鲜农产品集散与中转重要功能的供应商带来了挑战和压力,供应商函待进行“互联网+”转型。针对这一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转型驱动因素以及转型战略和思路。其次,结合“互联网+”跨界融合思维,以集散和中转功能拓展为基础,分别提出了适合产地供应商、销地供应商和集散型供应商的“互联网+”转型策略。最后针对供应商在“互联网+”转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 后扶贫时代防返贫的机制构建与路径选择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探究中国贫困地区扶贫、脱贫、防返贫工作实效及脉络,研讨防返贫工作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原因,通过头脑风暴、实地走访、文献查阅、专家交流与分析,在后扶贫时代科学预防、解决返贫问题,需要完善“志智动力并举+延续的教育先行”机制、构建危机预警降风险双责任机制、打造贫困户主体性翻转机制、营造多元模式购买生态服务共管共促机制、促进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机制等“精准防返贫”长效机制及路径。规避贫困累积效应、悬崖效应,避免贫困复归,打通防返贫工作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不断拓展中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径。

  • 产业链协同视角下中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组态路径——基于31个省份的NCA和fsQCA分析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在产业链协同视角下,本文基于2011年、2016年和2021年全国31个省份的截面数据,选取粮食生产、粮食加工、粮食流通、粮食消费和粮食产业环境5个前因条件,采用必要条件分析(NCA)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究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路径。研究发现:①粮食加工、粮食流通为粮食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且粮食加工的重要性相对更高。②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3种路径:全链协同型、粮食加工引领协同型和优质原粮驱动协同型。③时间演变趋势分析发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由2011年粮食生产主导的2种组态,过渡到2016年粮食加工主导的2种组态,再到2021年多元驱动的3种组态,且粮食加工和流通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粮食产业环境是关键支撑条件。本文提出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加强对粮食加工和流通的政策支持力度,因时、因地制宜选择发展路径,多措并举营造良好的粮食产业环境。本文既丰富了粮食产业的理论研究,也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路径提供了实践借鉴。

  • 陕西紫阳毛尖数字化非遗乡村振兴的实践研究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摘要:本研究以紫阳毛尖手工炒茶技艺为对象,针对非遗技艺流失、数字化应用不足及产业融合薄弱等问题,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数字化传承与产业协同路径。采用案例分析法,构建"技术赋能-文化传播-产业联动"三螺旋模型,提出非遗活态传承双循环机制,并开发融合宣传、电商、教育功能的数字化平台,设计短视频传播、IP文创开发及茶旅融合等实践路径。结果表明:数字化技术可激活非遗传承活力,"非遗+旅游+教育"模式能同步提升文化认同与经济效益,但需解决传承人老龄化和品牌建设滞后等挑战。建议通过校企合作强化技术适配、专项基金支持产业联动,为乡村非遗资源转化提供可复制范式。研究为传统技艺现代化转型及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 城乡融合视域下的农户结构性分化:发展选择、现实障碍与纾解之道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4

    摘要:在新型城乡关系下,完成由“大国小农”向“大国强农”的历史性跨越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两大国家战略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小农户结构性分化视角,探讨了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小农户的不同发展方向、现实障碍及纾解之道。首先,本文梳理了关于小农户发展的学派观点以及中国小农户发展的内在逻辑;其次,本文将小农户划分为四种类型,剖析了不同类型农户在城乡融合进程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在城乡融合视角下小农户分化发展的未来图景;然后,本文从城乡生产要素流通不畅限制农户分化的发展力、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均限制农户分化的生存力、城乡制度体系割裂限制农户分化的持续力三个维度分析了城乡融合进程中制约农户结构性分化的现实障碍;最后,本文提出在城乡融合进程中以优化城乡生产要素流通机制提升农户分化的发展动力、以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增强农户分化的生存保障、以完善城乡制度体系促进农户分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提升小农发展能力,夯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 数字素养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本文基于四川省477个样本农户的调研数据,分析了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户数字素养的提升对其种植结构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素养通过转变农户主观意愿、提升农户客观技能、赋能农户社会资本进而对其种植结构产生影响,具体表现高数字素养的农户将更倾向于种植经济作物;调节效应发现,经营规模加强了数字素养对农户种植粮食作物的抑制作用;异质性分析进一步表明,数字素养对经营规模在10亩及以下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粮食作物面积占比的减少,对10亩以上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户种植粮食作物概率的降低。因此,要高度重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户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影响,积极探索数字乡村建设与国家粮食安全协同发展实践机制;重点关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不同规模农户的种植行为特点,创新并完善不同规模下农业补贴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积极探索不同区域粮经作物适度经营规模,以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资源配置效率。

  • 组织再造、利益整合与行为支撑:新时代重构农民主体性的路径突破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充分激发农民主体性,全力探索依赖乡村内生力量与外源驱动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是新时代背景下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关键。本文采用“组织一利益一行为”的解释框架对冀西北Y县重构农民主体性的动态过程进行深描,并阐释其实践探索中蕴藏的经验启示及实现逻辑。研究发现,Y县依托基层党组织再造、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及增强农民行为能力来重构农民主体性的创新实践,有效调动起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走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农民主体性重塑路径。Y县做法取得不错成效的关键在于,通过基层党组织再造增强其组织动员能力,为促进农民组织化参与提供根本保证;通过利益联结关照农民多元化和分散的利益诉求,以经济激励解决农民参与动力不足问题;通过提高农民认知及参与能力唤醒其主体意识,为再造乡村公共精神和实施乡村振兴创造有利条件。组织、利益与行为是影响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关键要素,三者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协同以达成相得益彰的治理之效,有力促进了农民主体性重构进程,也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农民主体性重构的价值目标开辟了新途径。

  • 从维持生存到健康生存: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本文基于1985一2022年中国农村家庭人均主要食品消费量的数据,使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非参数核密度估计和收敛模型分析了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收敛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膳食中动物性食物供能比呈上升趋势,但南方地区农村居民动物性食物供能比高于北方地区,北方地区高于西北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②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逐渐缩小,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其中南方和西北地区差异较大;③邻近省份食物消费结构存在较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和集聚性;④全国、南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均存在o-收敛、空间绝对β-收敛和空间条件B-收敛,且条件收敛速度快于绝对收敛速度,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网密度、食物储藏技术等社会经济因素对收敛有明显的加速作用;5中国农村地区的食物消费结构还没有升级到稳定状态,尤其是北方和西北地区保持了较快的升级速度,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农村居民对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的需求仍会呈现增长的趋势。研究结论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区域性的营养干预措施以及粮食生产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 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能促进城乡共同富裕吗?一一基于城乡收入差距视角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完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是财政与金融资本的重要结合点,也是引导社会投资投向农业的关键纽带,这不仅为解决长期困扰“三农”问题的金融服务难题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推动城乡共同富裕开辟了新的道路。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11一2021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深入探讨了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的设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的设立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产生了显著作用。其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区域金融集聚以及优化劳动力要素配置是其主要的传导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不同的城市区位、粮食生产区域、数字普惠金融水平以及农业创业活跃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需要进一步整合“银保担”三方的优势,完善农业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以缓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融资约束,同时促进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本文得出的重要启示是,需要准确把握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设立的城乡共富效应,并据此在新的发展阶段,推动城乡要素的融合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 碳中和背景下日本绿色食品系统战略:实施路径与镜鉴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受全球环境持续恶化、少子老龄化等多因素叠加,日本粮食供给、农业农村发展面临前所未有巨大挑战。基于现实要求,日本农林水产省于2020年提出绿色食品系统战略,以期以绿色生态转型释放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拉动经济复苏。本文以日本为典型样本,系统分析提出绿色农业食品系统战略的因由、路径选择和典型做法,重点分析中日两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异同。日本绿色食品系统战略以创新构建可持续生产体系,以生态环保材料减轻环境污染,建设可持续的加工和流通体系,不断强化国民绿色消费和饮食观念,多措并施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对比中国与日本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间异同,研究发现,中日两国将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予以重视,但中国绿色农业存在明显短板,如区域发展不平衡、创新驱动不足等问题。基于日本典型经验,以及中日两国对比分析,本文指出以科技创新赋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打造韧性农业产业链,从理念转变、人才培育、官产学联合等角度提出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转型发展要求的中国式农业支持政策改革的政策建议。

  •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标准研究——基于20省份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本文采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法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标准地方规范性文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成员身份界定标准的形成逻辑为以法律政策为依据,家户制与共同体利益为基础,社会保障为本质,村民自治为程序;不足之处有过分考量户籍标准阻碍户籍制度改革与城镇化发展,被广泛考量的常住户与权利义务标准适用性低,部分界定标准与法规政策不协调。建议基于平等原则,优先考虑社会保障标准,重点考量特定身份关系标准,弱化对户籍及权利义务标准的考量,审慎使用自治程序以完善成员身份界定标准的地方规范性文件,并抓紧落实地方性法规。对一般性群体中初始取得采用户籍十社会保障十特定身份关系标准,法定取得采用社会保障十特定身份关系标准,申请取得采用程序性标准;特殊性群体采用社会保障十特定身份关系标准。

  • 共同富裕视域下的乡村振兴片区化发展:基础要件、现实挑战与对策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关键。各地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实践中,积极探索以产业互补和地域相邻为切入、以村庄资源要素整合和多村分工协作为主要特征的片区化发展模式,实现了破解个村发展瓶颈约束和推动片区乡村共同富裕进程的双重目标。本文聚焦乡村振兴片区化发展,尝试为这一基层实践行动提供科学的学理化阐释,进一步丰富了乡村片区化发展理论。在厘清乡村振兴片区化发展所需的关键性基础要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当前乡村振兴片区化发展依旧面临着片区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片区化发展制度体系不完善等多项共性挑战,并围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建议。本文能够为正在或即将实践乡村振兴片区化发展模式的基层政府提供切实有用的参考借鉴,进而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做出应有的贡献。

  • 基于制度环境与治理结构的闲置农房盘活效果研究——来 自 江 苏 省 典 型 案 例 的 证 据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如何促进闲置农房有效盘活利用是当前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从制度环境和治理结构两方面,考察其对闲置农房盘活效果的影响。基于调查数据和江苏省确定的闲置农房盘活利用试点的典型案例,研究发现制度环境有助于有效治理结构的形成,而基于村干部介入方式的治理结构能够进一步从契约签订、稳定收益、经营模式、产业布局等维度促进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的可持续性,但这一治理结构也存在不稳定性,需要一定的制度环境保障其有效性。因此,本文认为继续优化制度环境、积极引导村干部有效介入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构建互相协调适应的制度环境和治理结构是推动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的有效路径。

  • 乡村何以实现治理有效?一一基于定性比较分析的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乡村治理有效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本文以农业农村部发布的92个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基础资源、发展理念、配套制度等因素对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联动效应及其路径选择。研究发现:①单一因素并不构成高水平乡村治理效能的必要条件,但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和乡村治理模式建设在高水平乡村治理效能上发挥着较普适的作用。②共有5种组态路径可产生高水平乡村治理效能,按照解释力度由强到弱可归纳为资源-制度驱动型、理念-制度驱动型及全面驱动型3种。③基础资源内部因素、基础资源与发展理念因素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④通过跨案例比较发现,东、中、西部地区乡村治理效能的驱动路径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东部地区推动了治理单元的上移,而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出治理单元下沉的特点。为此,建议各地区加强要素间的协同整合,落实民主协商机制、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的乡村治理发展路径,有效提升地方治理能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中国创意农业实践价值、现实困境及发展思路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我国创意农业是在消费升级背景下,由创意产业和现代农业交叉互融形成的典型农业发展新形态。创意农业能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新方向和新动能,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在系列政策推动下,我国创意农业取得显著发展,呈现创意农产品供给逐年增加、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销售总额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但存在思维陈旧、人才不足、技术单一、业态失衡、模式笼统、管理缺位等不利于创意农业盈利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共性问题。为此,政府和创意农业组织应确立发展新思维,坚持以创意赋能产品开发,以价值链建设驱动产业升级;通过学历教育、专项培训、人才引进方式,增加创意农业人才供给;加强基础科学、应用科学、技术科学研究,攻克创意农业关键技术难题;有针对性发展休闲旅游、高效生产、文化娱乐、动漫游戏等类型创意农业,提升创意农业专业化水平;科学引入资源转化、转型升级、空间集聚、需求拓展发展模式,持续挖掘农村资源潜在价值,增强农村创新发展动力;依照决策、组织、领导、控制管理思路,提升创意农业项目发展成效。

  • 数据要素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逻辑与路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经济界》

    摘要:农业新质生产力旨在通过现代前沿科技全面提升传统农业生产,实现高效、智能和可持续的发展目标。数据要素作为其核心驱动力,不仅能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还促进了现代化农业治理水平的提高,并催生了新业态新模式。然而,数字基础设施薄弱、经营主体素质不高、数字治理人才短缺及数据治理体系不完善等现实问题严重制约数据要素的有效应用。为此,提出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完善法律法规与治理体系以及推动多方合作与社会参与等实现路径,以期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优势,为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活力。

  • 电子商务视阈下的农户诚信经营意识:强化还是弱化?——来自江苏沭阳的证据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在中国,已有大量农户借助电商平台参与网络营销。平台企业构建了一套制度体系确保网络交易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网络假货问题成为社会热点。一个有趣的问题是,电子商务的发展究竟是强化还是弱化了农户的诚信经营意识?理论上讲,平台型电子商务既存在强化经营者诚信经营意识的正向机制,也存在弱化经营者诚信经营意识的负向机制,前者源自消费者维权机制以及卖家行为管制的制度设计,后者源自平台型电子商务一定程度上为售假提供了便利渠道。文章基于江苏省沭阳县954个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电子商务采纳对农户诚信经营意识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不同角度所进行的稳健性检验也都得到一致的结论。研究还发现,电子商务采纳对受教育程度较低、品牌化意识较弱以及网店经营期限较长的农户的诚信经营意识具有更强的促进效应。 

  • 乡村振兴时代农民退出宅基地的基本原则、模式探析与保障机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引导农民有序退出宅基地已成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确保农民土地权益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根本价值导向。在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进而促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自愿”与“有偿”的基本原则。“流转型模式”“抵押型模式”“退出型模式”“入市型模式”等多种宅基地退出模式不仅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还蕴含着可供借鉴的普遍性经验。应通过提炼和整合这些经验,构建公平合理的退出补偿机制、统筹兼顾的利益分配机制、体系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以及公开透明的民主协商机制,以保障农民有效退出宅基地。

  • 筑牢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大食物观下中国的粮食安全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则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基础。中国的粮食安全概念正在向更大口径的食物安全概念扩展,但当前粮食安全处于紧平衡态势的现状没有发生变化,通过对2035年中国粮食消费量的预测,可发现中国未来粮食安全面临较大压力。因此,需要树立大食物观,并以此来指导农业发展和食物供给体系建设。大食物观以跳出传统的“向耕地要食物”的观点、拓宽食物来源为最主要内涵,是顺应由粮食安全概念向食物安全概念扩展的重要理论创新。以大食物观推进中国的粮食安全建设,需要抓好耕地保护、种业振兴、农机装备、政策保障,推进国土资源的全面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