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FT 艺术的概念、特征与传播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6-24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NFT艺术是在新一轮技术浪潮下催生出的艺术新载体与新形式。诞生于媒介融合中的NFT艺术,从技术层面上看,它是区块链上独一无二的身份代码;从媒介层面看,它是艺术领域的新媒介载体;从心理层面上看,它是特定文化语境下的情感消费的产物。NFT艺术不仅是艺术媒介的迭代,更是一场艺术传播的变革。其特征表现为去中心化的本质、无界多元的艺术形式和重估化的价值。其背后除了作为价值赋能的载体,带来的是更深层艺术生态圈的变革。

  • 晚清士人的报刊传阅与布闻求新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新闻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在清末阅报社作为公共阅读组织出现之前,“一报(刊)多读”的现象值得关注。一份报刊经由各种途径的传播,通过“重复利用”可以拥有多个读者。一些早期报人通过在报馆的新闻采编和译录工作而成为报刊读者,书院、官衙、学堂、教堂、学会、书局、茶楼等场所陈列的报刊,则为士人的阅读提供了机缘。而士人之间的交往有利于报刊资源的共享,能够产生阅读上的“涟漪效应”。对于那些传阅报刊的读者而言,报刊是一种稀缺资源,他们通过借阅、赠阅、寄阅和抄阅等方式,拉近了与报刊资讯的时空“距离”,进而可以了解时政新闻和西学新知。传阅报刊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事件”,并对他们的 “去塞求通”产生一定影响。

  • 浅议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媒介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本体论价值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摘要:中国媒介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有其充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在一批先锋学者及研究机构的带领下建设已初见成效,但尚未成熟。媒介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建构需有切入点与突破口,本文认为媒介本体论正是建构重点之一,但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媒介本体论,而是融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后的。媒介本体论在理论层面为媒介学提供存在论基础,是媒介学的认知基调和逻辑起点。在中国语境之下,媒介本体论恰与中国古代哲学“道”的思想相融。以媒介本体论为桥梁,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恰好能够为媒介学提供一种超越主客二元对立的存在论与认识论——这正是突破与创新所在。就具体方式而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需要系统地贯穿于对“何为媒介”这一媒介本体论核心问题,对“意识与媒介本质的关系是什么”这一认识论问题,“探究媒介本质有何用处,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有什么关系”这一生存论问题,以及“将如何指导人类实践”这一方法论问题的解答之中。

  • 平台重塑数字新闻业?中国机构媒体的平台依赖性研究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摘要:通过对16家机构媒体的深度访谈发现我国机构媒体的内容 生产与分发大多并不依赖狭义的技术平台公司而是将平台衍生出技术平台资源平台品牌平台三种独特定义越是深入区县需要自负盈亏的媒 体对上述平台的依赖性越强也越被技术和资源改变生产常规在这背后 我国机构媒体对于平台的认知使用或依赖并不仅仅是一场由技术平台主 导的数字化实践而是一场连接多个行业主体的资源实践尤其是资源稀 缺的区县媒体地方市场化媒体为了获取来自政府企业上级媒体的资源 和品牌价值强化了和上下级媒体机构之间的区域隶属关系模糊了新闻室 中的编营边界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技术逻辑的倒灌因此平台对于中 国数字新闻业最根本的变迁并不局限于让新闻业数字化$而是让如何实现 业内主体的资源互动顺畅的多边合作这成为新闻业成长的迫切命题

  • 可见的“新生活”:延安木刻版画的视觉宣传机制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新闻与传播研究》

    摘要:延安时期,木刻版画承担着传递政党理念和进行社会动员的宣传功能。延安木刻版画的视觉宣传机制是围绕着“新生活”理想的可见性而展开的图像话语建构和实践过程。通过塑造“生活颂”和“斗争乐”两种“新生活”话语,延安木刻版画将“新生活”政治理想变得清晰、可见。经历了身份转换和主客融合进程的木刻家形成了建构“新生活”话语可见性形式的新规则和价值取向。在“新生活”话语的视觉实践下,图像话语介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空间并再造了日常生活意义系统,为民众提供了新的主体经验。民众在对这一意义秩序的接受和认同中,实现认知结构的变革。

  • 话语制度主义视角下的数字新闻业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1-02 合作期刊: 《新闻春秋》

    摘要:新闻业被话语制度主义定位为社会行动者,通过规则和实践影响新闻内容的生成。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新闻业在宏观社会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揭示了从话语维度理解新闻业内部运作机制的重要性。本文综述了话语制度主义在新闻学研究中的应用:首先探讨新闻业在社会运作中的角色演化及其情感属性的显露;其次,在此基础上讨论话语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对于理解新闻的文化权威建构与职业角色认同具有的重要意义;最后,文章提出了话语制度主义视角下数字新闻业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深化对新闻业角色和特征的认识。

  • 媒介学视域下的延安时期读报组考察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1-02 合作期刊: 《新闻春秋》

    摘要:读报组是延安时期中共联系农村社会的重要工具之一,其形式灵活、集体参与、口耳相传的特点满足中共传递其意识形态并将其社会化的媒介需要。媒介学视角下,延安时期的读报组既有其技术属性的一面,也有其社会组织属性的一面。凭借双重属性的互动与勾连,读报组成为党群关系的中介,实现了中共思想社会化传播与物质性力量转化,由此成为“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价值承载物。这种中介行为主要体现在延安时期教育机构对报人的培育与改造、中共对读报组的制度化建设、读报人对文本与阅读技术的熟练融合、读报地理场所选择的灵活性等过程中。从媒介学的视角出发,本文试图摆脱革命目的论的束缚,尽可能还原“读报组”这一媒介形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功能属性及其转化为社会力量的整体过程。

  • 生成式AI幻象的制造逻辑及其超真实建构的文化后果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人类文明史上出现的众多媒介都天然地具有欺骗性。正是媒介的欺骗性特征,使得媒介在中介化现实的过程中不断制造幻象。作为新型媒介的生成式 A1,同样具有欺骗性,且在制造幻象方面已超越既往一切媒介,具体表现为“AI 幻觉”“模拟影像”和“深度伪造”等形式。基于概率和模拟的自动化生产的软件系统构成生成式 AI复杂且庞大的欺骗机制,具有物质属性的交互界面,将此种欺骗隐匿其下。生成式 AI已经建构起一个“超真实”的世界,其幻象正对应着鲍德里亚所预言的“分形文化”。最终的文化后果是,在生成式 AI建构的幻象宇宙里,真假与否不再重要,它将我们引入一种“乐此不疲地制造幻象”的媒介环境与新文化形式之中。技术之恶的潜能亦可能被前所未有地激发,

  • 远程化工作时代数字游民的内涵与类型探赜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8-02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2010年以来,数字游牧在全球范围内逐步扩展。特别是新冠疫情暴发后,作为数字游牧基础条件的远程工作日渐增多,导致“数字游牧”这一概念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本文重新定义数字游牧的内涵,并对当代数字游民进行最新的分类,将数字游民细分为五种不同类型,即自由职业数字游民、数字游民企业主、带薪数字游民、实验性数字游民和“扶手椅上”的数字游民。这一分类涉及六个关键变量:流动频率和自主性、以家庭为居住地的实践、国内与跨国旅行、法律合规性、工作与生活平衡以及使用共享工作空间。文章强调,探讨数字游民内涵和类型,不仅能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学术方向,还能帮助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更准确地理解和评估数字游民在现实世界中的背景、动机、实践和影响。 

  • 创伤的共同体:“记忆之所”视角下731部队罪证陈列馆的集体创伤记忆建构研究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4-15

    摘要:近年来,红色旅游逐渐成为国内旅游市场的热点主题,融合在内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值得关注,其中作为景点的博物馆、纪念馆也是红色旅游的必经之地。本研究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为对象,基于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Pierre·Nora)的“记忆之所”理论,探究集体创伤记忆在特定建筑实体与媒介互动下的建构、传播及凝聚过程。研究发现,大众传播在集体创伤记忆建构过程中承担“记忆基础设施”的功能,并通过多维度帮助建构集体创伤记忆的认知背景。陈列馆通过特殊的选址、富含隐喻的外观设计、相异媒介的转换空间和寄托哀思的室外陈列,从环境氛围营造、媒介表征过渡、情感寄托等方面实现对集体创伤记忆的“建构——解读——传承”。通过多种语言文字的讲述与亲子代际传播,731部队暴行记忆跨越时间与空间,凝聚中、俄、朝三国人民以及全世界爱好和平人士形成 “创伤的共同体”,使未亲历者亦能产生认同。

  • 媒介发展与现代文明: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视听理论与实践》

    摘要:媒介发展与现代文明的关系问题,不仅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关键要素。进而言之,“媒介发展与现代文明”的探讨,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立足本土实际,融合国际视野,探索媒介发展与现代文明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不仅关乎传播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更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的关键所在。文章将探讨媒介作为人类认知世界、沟通世界、粘聚社会的构成要素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在构建现代文明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并对媒介发展与现代文明研究中的六大学术问题即“媒介作为文明演进的驱动力”“媒介与文明的哲学思考”“媒介发展与自我认知”“媒介作为文化权力与意识形态的载体”“媒介技术与文明形态”“媒介发展与文明断裂”进行了学术阐述。

  • 中共地下党与抗战胜利初期上海《时事新报》的进步舆论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2-20

    摘要:抗战胜利初期,国民党在上海迅速恢复宣传阵地,并阻挠共产党报刊在沪出版,为实施独裁做准备。面对严密新闻统制,中共地下党利用各种关系安排地下党打入国民党报刊系统。这其中,沪版《时事新报》被共产党员渗透最多。在地下党的指引下,该报积极宣传共产党战略方针,塑造“和平、民主、团结”进步舆论。虽然因为“过于红”而丢失报刊阵地,却及时揭露了国民党的内战阴谋,并提升了共产党的政治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