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清末阅报社作为公共阅读组织出现之前,“一报(刊)多读”的现象值得关注。一份报刊经由各种途径的传播,通过“重复利用”可以拥有多个读者。一些早期报人通过在报馆的新闻采编和译录工作而成为报刊读者,书院、官衙、学堂、教堂、学会、书局、茶楼等场所陈列的报刊,则为士人的阅读提供了机缘。而士人之间的交往有利于报刊资源的共享,能够产生阅读上的“涟漪效应”。对于那些传阅报刊的读者而言,报刊是一种稀缺资源,他们通过借阅、赠阅、寄阅和抄阅等方式,拉近了与报刊资讯的时空“距离”,进而可以了解时政新闻和西学新知。传阅报刊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事件”,并对他们的 “去塞求通”产生一定影响。
[V1] | 2025-03-26 09:45:14 | PSSXiv:202503.03202V1 | 下载全文 |
1.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国际传播研究 | 2025-04-25 |
2. 全媒体时代国家形象塑造的困境与超越——基于小红书“TikTok难民”事件的跨文化传播分析 | 2025-04-21 |
3. 激励广告规训了谁?一项数字时代广告劳动的控制研究 | 2025-04-18 |
4. 民国初期江南城市报刊的“地方性”实践——基于绍兴《越铎日报》(1912-1927)的探讨 | 2025-04-18 |
5. 学术期刊发展离不开专职编辑 | 2025-04-22 |